另类解读孔融让梨:不是谦让而是屈服,有国家将其列为反面教材
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则小故事流传了千年,自古以来老师都会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引导孩子们。
这是在教育孩子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幼年时就应该知道这些道德常识,在《三字经》中也有"融四岁,能让梨",这便是在说文学家孔融。
根据孔融别传的记载,孔融在四岁的时候,每次和哥哥们吃梨都是挑小的拿,大人们便比较好奇,因为小朋友们都喜欢拿大的唯独他例外。
大人便问他为什么只拿小的不拿大的,孔融回答:"我年龄小,饭量也比较小,按理来说就应该拿小的吃",这个时候的孔融才四岁,能懂得这个道理是很不易的,所以他的亲戚们都认为孔融是个奇才。
在历史上的确是有这个故事的,孔融后来也的确是颇有造诣,不过长大后的孔融最终却因为触怒了曹操而被杀,至于曹操为什么会杀他,只能说他该杀。
谦让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一种美德,给孩子们学这个故事也是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个美德,为人懂得谦让,不要去斤斤计较,才能更加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这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俗话说得好,处事让一步为高,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很多孩子都会将这个做为一个准则来行事。
不过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下看这件事,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不少西方国家已经被列为了反面教材,这是为什么呢?
西方国家关于这个小故事有两种解读,首先第一种,人们有谦让的美德是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哪都是如此,只不过孔融让出了大的梨子,只是被迫而已。
因为如果孔融不把大的让出去,他的哥哥们有可能会揍他,也就是说他是迫不得已的,在他的哥哥眼里这根本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罢了。
兄长对于弟弟来说是强者,弱者对强者谦让,根本没有谦让一说,只有强者把自己占据的利益让给弱小者,这种情况才能说是谦让。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的确没错,因为强者本身就是更加占据优势,他对于某物是势在必得,根本没有弱者让给他一说,因此也就没有谦让一说了。
还有一种解读是,孔融这个人太过于虚伪,那么小的岁数就知道作秀的,他这样做只是在讨家中大人的欢心,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
西方国家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们也会表扬选小梨子的孩子,不过最终一些西方国家还是将这件事列为了一个反面教材。
原因很简单,文化环境不同,他们认为不能让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天性,而去故意培养他们某种习惯,每当做完类似的实验,无论孩子们选哪个他们都会表扬。
选大梨子的他们更加喜欢,在他们看来,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称赞孩子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选小梨子的孩子,也会称赞,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类孩子或许是因为某种目的放弃大的。其实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文化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