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网

“华为天才少年”复读考三本,毕业年薪201万,父母教育方式曝光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好孩子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原标题:"华为天才少年"复读考三本,毕业年薪201万,父母教育方式曝光作者 | 桑榆晚这几天,华为「天才少年」又刷屏了。严格的选拔、远超平均水准的高薪水,一直都是这个项目的特点。今年被选中的两个「天才

原标题:"华为天才少年"复读考三本,毕业年薪201万,父母教育方式曝光

作者 | 桑榆晚

这几天,华为「天才少年」又刷屏了。

严格的选拔、远超平均水准的高薪水,一直都是这个项目的特点。

今年被选中的两个「天才少年」也不例外:

姚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56万年薪;
张霁,同样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拿到最高一档的年薪,201万。

高赞评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大,我刚毕业,就因为月薪5000而高兴不已,人家年纪轻轻,就拿到了我一生想要拥有的财富。」

很多人觉得,毕竟是「天才少年」,一定天赋异禀,非普通孩子能比。

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天生优秀,甚至也曾成绩平平。

但看了他们的经历后才知道,原来人生逆袭的根本,都在教育。

优秀的品质,是人生逆袭的秘密

华为录取的这两个「天才少年」,其实都不太「天才」。

张霁第一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了一年。

第二年虽然很努力,也只勉强上了一个普通的三本--武昌理工学院。

姚婷,也算不上智商超群。

她的中考成绩4A2B,进不了湖南任何一所重点高中,后来勉强以择校的方式进入周南中学。

作为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他们靠什么弯道超车?

张霁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对我的影响就特别大。」

张霁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是小学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培养理念就是--培养品质。

他们从不带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不控制孩子,但一定会花心思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品质。

比如,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父母会一起冷静分析这个决策好在哪里,不利的影响在哪里,然后再由张霁去做选择。

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但这种权利也有所限制,制定规则,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

就这样,张霁从小习惯独立思考,这个好习惯也一直影响到现在。

当然不仅如此。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功渴望,从不认命的韧劲儿。这些从小就在他心中扎根的品质,随着时间,也慢慢体现在他的身上。

真正优秀的人都是什么样的?

就像盖楼一样,不一定天资多么优秀,不一定起步就比别人快,但一定底子扎的稳。

高考复读也只考上三本,但人生不停步于此。

其实不难发现,他这10年间,每走一步路,都很扎实,高考没考好,继续读,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士。

没有真正的弯道超车,孩子的加速度,永远来自内在的燃动力。

而这些动力,就是优秀的品质。

天才不可复制,但优秀一定有迹可循。

为人父母,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一定要为孩子铺好未来的路,在关键的时候推孩子一把。

不是逼孩子学习,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起好的品质。

好的品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一定能让孩子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受益无穷。

良好的习惯,是学霸养成的必经之路

姚婷的成功,也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她曾经这么评价自己:

「我算不上努力,也不敢自称天才,我见过比我努力的人,也见过比我聪明的人。」

而当我们看了姚婷的采访后,也明白了她这句话的意思。

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习惯最好的。

比如说:

  • 目标清晰。

教过姚婷的老师都说:「姚婷对自己的学习有规划,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

  • 自律,专注。

老师说,姚婷刚进入学校时,成绩并不拔尖。但她的努力方式是,该玩的时候玩,可一旦投入到学习中,就非常专注

她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出国留学交流,永远靠着自律,鞭策自己向前走。

  • 敢于挑战,不服输。

姚婷也曾经失败过,保研的时候错失了一个向往的学校。

懊恼的她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但凡一个能通过努力让自己有进步有突破的地方,都是我喜欢的好地方。」

姚婷这样的见解和思想,显然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学霸很多,但真正优秀的人,绝不仅仅只有「学习好」这一个优势。

而谈起自己的成功,姚婷不止一次提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

「学习环境,生活习惯,品质品性等方方面面,家人就像我的心灵驿站,能源源不断给我补充能量。」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

排名在前1%的那些学生,靠的到底是天赋还是努力?

高赞回答@edmond说:

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等因素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霸权」。

天赋的差距固然存在,但好习惯好品质的养成,显然也被低估了。

是习惯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还是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

前段时间吴奇隆在节目上聊到童年,说自己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在训练。

当时父母的严厉和心狠,今年再回忆起来时,吴奇隆很感恩。

「这个阶段吃的苦,都将成为未来生活很重要的基础。让我养成了不轻易放弃、自律、坚持努力的习惯。」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被不恰当的「快乐教育」影响,习惯性放弃枯燥,追求娱乐,久而久之,再也无法培养起坚持。

除此之外,

是习惯拖延还是习惯马上行动?
是习惯遇到困难就躲避,还是迎难而上?
是随遇而安,还是在每个不同的环境都拼尽全力?

这些思维与行动的习惯,

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

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

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

形成了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名为「习惯霸权」的壁垒,自上而下残酷地分隔,筑起了普通孩子和学霸之间的壁垒。

影响孩子一生的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质还要仰仗父母的格局和用心。

好的习惯和品质,不止体现在学习,还贯彻孩子的一生。

能让孩子把命运、把人生选择权、把变理想为现实的能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父母的远见,是帮孩子自控

为了给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父母都恨不得拼尽全力。

学区房、早教班、辅导课...... 还有的父母甚至安排好了孩子的发展路线,恨不得帮孩子踢掉成长路上的一切绊脚石。

但是富养孩子,品质和习惯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武器。

很多中国父母效仿国外的放养教育。

孩子要快乐、要自由、要释放他们最完美的天性、要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成长。

但很多人误解了「放养」,放养是有规则限制的,是有底线的。

真正的放养,放的是思想,养的是习惯。

曾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哪一种因素最能影响大学生的成绩。

研究人员先将可能有用的品质都列举出来,例如积极、开朗、幽默、严谨、健谈、冷静、内向、爱阅读……等三十多项。

他们找了数百学生进行测试。最终发现,唯一能影响成绩的,就是自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控,甚至是比智商,更加重要的因素。

父母最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听话。

3岁时,你的情绪控制力很差,一点小事就哭,怎么哄都没用。

8岁时,总忍不住先看电视,把作业留在最后。

19岁时,你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29岁时,你在工作里都没办法好好努力。

其实缺的,都是自控力。

心理学上说,父母没有原则的爱,没有规则的自由;没有原则的严厉,没有理由的训斥,都可能造成孩子低自我控制。

而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有这样一段提到关于给孩子的规矩说: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父母给孩子拉出来的一根线,被适当控制的孩子才会更懂得自控。

适当的心硬,是为人父母的远见。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时,不用感叹天才难遇

优秀,从来都有迹可循;成功,也是可以复制的。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学区房,不是经济条件,不是上了多少辅导班,而是父母给孩子培养好的品质和习惯。

在遇到挫折时,在人生迷茫时,在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人生的岔口。

人生是场马拉松,父母永远只能陪跑半程。

等我们不再能够帮他们保驾护航后,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那些好的品质,是他们能够弯道超车,战胜困难的根本。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冷静且文艺,用文字陪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