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万留守儿童,等爱回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二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多了起来。与此同时,在远方小山村里,留守儿童的身影也多了起来。
近期上线的短片《三年又四月》,将视角聚焦在留守儿童。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三年又四月》并没印象中的"苦"味,反而有一种港式喜剧的甜味。
短片在广东省取景,全片粤语,15分钟时长,看到不少熟悉的星爷搞笑风格,印象最深的场景莫过于,冯冯推倒两筐足球,大吼一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她所愿,被十几个足球乱砸一通,砸得鼻青脸肿,脸上全是又脏又黑的足球印,看上去很滑稽。角色造型狼狈不堪,以此逗观众大笑,这正是星爷的惯用手法。
小人物世界里,没有那么多体面,观众笑话小人物的丑态,笑完又会忍不住替他们的不幸感到辛酸无奈。这是喜剧作品的一种境界,《三年又四月》用一种诙谐的手段,揭开留守儿童内心的伤痛。
短片里的留守儿童,冯冯,她很幸运,作为城市留守儿童,她在生活上能获得相对富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她又很不幸,因为留守儿童的身份意味着命运的不公,冯冯等爸妈回家,已经等了三年四个月。
短片委婉揭穿留守儿童在校园生活中的格格不入,看完感觉很残酷。
很显然,学校发了两套校服,一套红色,一套蓝色。所有孩子都按照规定,在这天穿蓝色校服,只有冯冯一个人穿红色。特立独行,是希望抓住身边人的注意力。她已经被忽视了足足三年四个月,内心的孤独和悲凉,不仅仅只是一件红色校服能够补足的。
不看字幕,你根本不知道,冯冯是女生。黑色运动鞋,剪得很糙的短发,皮肤黝黑,四肢纤细,小眼神狡黠又倔强。怎么看,都是个男生。
在监护人眼里,因为不是亲生孩子,随便剪个短发,好打理,当男孩子养,更省事。寄人篱下之苦,冯冯无处说,索性她把自己当成男生,爸妈不在身边,就装出一副男孩子性格保护自己,因为女孩子,更容易被欺负。
上课故意迟到,老师责骂、挖苦她,命令她出去罚站。不解释,不道歉,带上门,往走廊上笔直一站。
她很清楚,多罚站几次,变成问题少年,学校引起重视,爸妈就会回来了。诸如此类的苦肉计,冯冯用得很纯熟。
有考第一的本事,偏偏要考零蛋;激怒同学,如愿以偿被群殴,收获一身伤痛。冯冯求班主任开除自己,这样,爸妈就会回来了。表面上,在老师同学面前装得很高傲,背地里在拼命掩饰脆弱的自尊心。这股子聪明劲让人心疼。
在电影《米花之味》中,云南留守儿童喃湘露患上绝症后,终于看到了回家的爸妈,这时候喃湘露已经是初一学生,她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全家团聚的幸福,就带着微笑去世了。短片里的冯冯等了三年四个月,温柔的方法都用光了,只能走极端。
留守儿童这个标签,孩子作为当事人,最不愿接受。冯冯被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是偏见。和男同学撞到一起,小男孩在地上撒泼打滚,伤得更重的冯冯被体育老师拎到班主任那里挨批。
他们忘了,冯冯是女生,应该得到更多关爱,他们没看见,冯冯伤得更重,需要马上送校医院。留守儿童的标签,有强大摧毁力,模糊掉性别,放大人心的恶念。
看完短片,你会为冯冯鸣不平,心疼这个倔强的小姑娘,你开始主动关注留守儿童,希望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很多类似《三年又四月》的影视作品,把视角给留守儿童。
纪录片《棒!少年》,宁夏西海固留守儿童马虎,来到北京的棒球队,各种不合群,像匹深山老林的野狼,难以驯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河北省水泉村小学,班上很多孩子晚上都无家可归,跟着老师在学校睡觉,女同学睡里屋,男同学用桌椅搭出一张床,睡在教室外面;《念书的孩子》更生猛地把镜头怼到开开脸上,长镜头拍摄孩子追着爸妈的车嚎啕大哭……
留守儿童,很多时候,他们的叛逆、捣蛋、不合群,都是表象,背后都是孩子在极端孤立无援的环境下,长期恐惧、焦虑、低自尊,最后产生心理问题。因为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沟通,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封闭且孤立无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等指数,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偏离正常指数更多。
一些真实案例,更能说明问题。
李厨师因为「"轻"爱的朋友」这场公益活动,有机会为山西省下赤峪村的留守儿童做一顿西式大餐,他发现这些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得很乖,都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有当志愿者全部离开时,镜头才悄悄记录下孩子们的童真。
笔者上高中时,作为校团委的志愿者,帮市里一个留守小朋友辅导功课。没有想到,在浙南的二线城市,也有如此贫困的家庭,房间只有几平米,床边摆张木桌,桌堆满了书,拥挤得只能塞下小朋友一个人。因为家里经常来志愿者,小朋友看起来很活泼,但是等笔者和同学要走时,小朋友眼神流露出一种无所谓的失望:
反正你们都是要走的。
由此看来,社会给足了留守儿童关爱,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但在精神层面,留守儿童的遗憾,永远弥也补不回来了。
从法学的角度上解释,伴随家庭功能的弱化,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发展权受限最严重。
因为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留守儿童没有办法和正常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他们身体状况、孤独感、社交能力、生活满意度、自尊心等等,都处在一个偏弱偏低的水平,可怜弱小无助。
在生存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发展权更无从谈起:对求知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兴趣爱好;对社交充满恐惧,社交能力得不到提升;经常不吃早饭,或者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运动,导致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水平下降。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调查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同时出现了留守儿童。直到2004年开始,留守儿童才得到广泛关注。
短片《三年又四月》中,冯冯所在的广东省也是留守儿童大省,《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数据显示,广东留守儿童聚集占比7.18%,居全国省份排名第四。这或许也是导演在广东拍摄取景的原因之一。
短片三位导演:龚颖、杨宴、李彬,都是影视专业科班出身。
龚颖作为资深制片人,参与过《唐人街探案2》《疯狂的石头》《一路惊喜》等商业性质的项目,她把导演处女作给了这部公益短片,是希望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一份力。
龚颖透露,剧组在前期走访了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发现有一些孩子非常聪明、出类拔萃,只可惜父母不在身边,表现出孤僻和冷漠,这或许就是短片中女孩冯冯的原型。
导演杨宴同时也是短片的编剧,他用孩子的视角体察留守儿童的真实情绪,孩子制造的各种"麻烦",既是盼望爸妈回家的理由,也能够为短片加强戏剧冲突。
看得出来《三年又四月》多半是素人演员出镜,按照导演李彬的理解,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让素人出镜,其实更容易引发普通观众共鸣。
制片人崔春军,第一次制作公益项目,就关注到了最容易被忽视的"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他提出,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家长日夜忙碌,孩子得不到陪伴,缺乏亲子沟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缺失。为了这部短片顺利完成,崔春军满怀一腔热血,努力奔走。
这些年,因为社会各界通过影视作品、文献研究、新闻报道等各种形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关注和呼吁,留守儿童一直被温柔以待。社会上关怀留守儿童的事迹,还在不断进行中。
2021年春晚,来自湖南的4位留守儿童登上春晚舞台,和全国观众一起过除夕。春晚,这个最大的舞台,正在告诉全国留守儿童,祖国会一直守护你们,你们不孤单。
去年年底,江苏一所小学"6秒合唱团"走红网络,合唱团所有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专注动情的演绎,天籁的童声合唱,把留守儿童的标签撕碎。在这些孩子脸上,看到了少年儿童本应该有的自信感和价值感。
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是那句话:需要被看见。就像三位导演创作的这部短片《三年又四月》,被出品方广东甲乙丙丁影业有限公司、广东九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影梦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看见,于是集齐人力物力,成功拍摄出来;被中国扶贫基金会看见,短片结尾加入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留守儿童真实影像资料,才让短片看起来更加震撼人心。
早在2015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就成立了一项专属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计划",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机制,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一个有人监护、充满关爱的大家庭,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保护,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为政府政策落地提供了参考。
图源: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
截止2020年底,童伴妈妈项目先后联合共青团四川省委、贵州省民政厅、江西省慈善总会、云南省民政厅、湖北省民政厅和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技术支持方合作,在75县898村开展童伴妈妈项目,覆盖51.9万余名儿童,让留守儿童能够切实感受到爱的陪伴与家的温暖。
民政部2018年8月底的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比2016年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排查数据的902万人,下降了22.7%。我们当然希望,未来再次排查留守儿童数据时,这个数值是0。
《三年又四月》已获得印度世界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凭借用公益视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宏大主题,该短片已具备斩获更多奖项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