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被同学家长刺死:孩子,如果有人打你,请你一定这样做
作者 | 居潇潇
前几天,一条并不起眼的新闻让很多人很感慨。
在江西上饶,去年杀害女儿同学的那位爸爸,被执行了死刑。
在那个10岁男孩被刺死的一年多之后,凶手终于伏法。
但这个消息并不能大快人心,因为在这背后,是两个家庭的破裂和痛苦。
一场因为"孩子被欺负"而引发的血案,让他们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
一、暴力事件中,没有人是赢家
让人诧异的是,执行死刑的新闻一经发布,不少网友竟然还在为这个爸爸叫好,认为他为自己女儿报了仇,"是条汉子"。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传说中他女儿被男同学欺负,导致眼睛严重受伤,完全是捏造的谣言。
两个孩子当天只是发生了口角,在老师的调停下,男孩父母也第一时间表示了歉意。
所谓的"眼睛严重受伤",只是夸大其词,女孩并没有受到伤害。
然而,女孩父亲却冲进校园,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男孩从教室一路拖往厕所,在旁人惊恐万众的尖叫中,连刺男孩13刀。
最后,男孩因为伤势过重,在医院不幸离世,而他的母亲,正是那家医院的医生。
痛失爱子后,这位母亲曾经发文写道:"妈妈是医生,救了好多人,却没有来得及救你。"字里行间的痛苦,让人心碎。
如今,这个因为一时冲动而杀害女儿同学的父亲,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在动手前,他能想一想自己女儿的未来,这场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对于"孩子被欺负",很多人都信奉李玫瑾教授说的"打回去",但却忽视了,李教授所说的方法是有前提的。
这种"打回去",不是在宣扬暴力,而是给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一味强调暴力,没有人会是赢家。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一群三到六岁的孩子被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需要观看含有暴力行为的视频片段,另一组则什么都不用做。
一个小时后,每个孩子都被分到了相同的洋娃娃。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那些观看过暴力视频的孩子,开始有意无意地对着娃娃"施暴"。
另一组孩子则几乎没有出现类似的行为。
可见,暴力因素在教育中十分容易传导,当家长表现出"暴力回击"的态度时,很有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暴力的种子。
前几天,3岁的小侄子到家里来做客,大人一不留神,他就拿起桌上的水果狠狠往地上扔,一边扔还一边大喊大叫。
当我们过去阻止他时,他小小的身躯拼命挣扎,一副要和人拼命的样子。
当时,我暗自奇怪,为什么这个年纪的孩子会这么暴躁呢?
直到看到表哥夫妻俩晚上突然大吵的样子,我才恍然大悟。两人一边吵还一边砸东西,小侄子的行为完全就是爸妈的翻版。
很多时候,孩子本来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却在暴力环境的感染下,早早地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发生暴力时,没有人是赢家,甚至还可能因为孩子年龄所限,狠狠吃亏。
哪怕孩子被欺负,单纯的暴力,也是下下策。除了表现出被情绪驱使,无法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任何正面影响。
图片来源:《少年时代》
二、学会"拒绝"是成长的必修课
说到孩子被欺负,很多家长都恨不得随时跟在孩子身边,生怕自家宝贝吃亏。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欺负"正是因为有一方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
对此更好的办法是,把调停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孩子,让他们学会拒绝别人,也学会保护自己。
生活中,那些常常被欺负的孩子都有这样几个特点:性格温顺腼腆,是公认的"老好人",平时不声不响,受了委屈也不会说。
他们被欺负的本质原因,就是不会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请求。
去年,吉林长春一个小区里,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跪在太阳下。
原来是他和小伙伴玩耍时,和其中一个孩子发生了口角,对方家长赶来,恶狠狠地让这个男孩罚跪。
男孩竟然也默默地照做了,孤零零地跪在小区广场上,一直到他的爸妈赶来,罚跪才告一段落。
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完全是对方家长在欺负和吓唬孩子。
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个孩子在面对明显不合理甚至会伤害自己的要求,不敢拒绝。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胆小,而是在以往的经验里习惯了服从,不敢也不会拒绝。
上次看《家有儿女》,不禁感慨,刘梅和夏东海的管教方式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
有一集,邻居阿姨上门借熨斗,一边走进门,一边不时地打量客厅的各种陈设。
精明的小雪和阿姨客套着,迅速地准备好熨斗,刚要送阿姨出门,对方又提出要把桌子上的杂志借走。
面对成年人,小雪一点都不怯场,大大方方地说:"阿姨,我正想看杂志呢,你能把这本给我吗?"
邻居不死心,又追问了一句。小雪坚定地说:"不好意思阿姨,我不能借给你。"邻居这才悻悻离去。
夏东海刘梅夫妇俩回来后,很惊喜地问小雪,怎么会有勇气拒绝大人。
小雪回答:"妈妈从小就教我,说'不'从来不需要理由,我有拒绝别人的权利。"
这句回答虽然简单,却包含了让孩子免受欺负最大的秘诀:"学会拒绝"。
教孩子学会拒绝,是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那些面对不喜欢、不舒服、不认可的人时选择拒绝的孩子,才能免于被欺负、被牺牲。
谦让、礼貌、大度这些词虽然美好,但拒绝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权利。
真正地活出自我,是让孩子珍视自己,坚守底线,而不是沦为被人欺负的对象。
三、不做冲动型父母
文章开头提到的惨剧中,那位父亲显然"反应过度",在冲动之下,做出了后悔终身的举动。
作为爸妈,哪怕孩子被欺负,也请记得,千万不要做"冲动型父母"。
霍思燕和嗯哼是娱乐圈众所周知的有爱母子。有一次,霍思燕在访谈中提到,儿子嗯哼在学校就被欺负过。
当天,嗯哼回到家中一言不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玩玩具。
霍思燕有些担心,旁敲侧击之下,了解到嗯哼在学校被人打了。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那你就打回去啊!",但最终咽下了这句话。
她说,那一瞬间,作为母亲是觉得完全不能忍受的,但作为一个有分寸的人,她觉得自己有必要求证事情经过。
于是,她一边和儿子玩玩具,让他说出被打的前因后果,另一边,她又第一时间和老师联系,请老师多多留意儿子的状态。
最后,这件小风波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不论是霍思燕还是儿子嗯哼,都没有对这件事过度反应。
就像霍思燕说的,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父母不应该冲动而贸然干预。
聪明的爸妈,懂得让孩子自己解决社交中的小矛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锻炼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哪怕在大人看来的"受欺负",其实在小朋友的世界里不值一提,甚至是彼此打交道的方式。
当然,还有一种孩子,比家长更冷静。
面对欺负,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还手,而是不希望自己成为和对方一样恶劣的人。
金星曾经分享过自己儿子的故事。
有一回,她带着儿子去超市,儿子和另一个小男孩因为购物车发生了争执,对方突然打了她儿子一巴掌。
金星当时就急了,赶紧把儿子拉到身边问道:"为什么你不打回去呢?"
没想到,儿子郑重地说:"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有教育好他,而我不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小淘气尼古拉》
你看,孩子有时甚至比父母都活得通透豁达。
对孩子来说,父母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给自己指明方向。
身教胜于言传:
你给孩子粗暴,孩子就可能成为霸凌他人的"小霸王";
你给孩子理解,孩子就可能真正找到自我,活出想要的样子。
就像秦昊的妈妈说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好了。"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无论是所谓的"远离垃圾人"也好,又或者是"被打一定要打回去",身为父母,我们永远只能规范自己的言行,无法控制他人的想法。
当我们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他强大的内心,防身的本领,拒绝的底气,他们才会不怕欺负,不怕拒绝,不怕流言。
作家周国平说:真爱孩子就应该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是常识。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暴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一个人被欺负,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常态,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处于上风呢?
作为父母,与其过度介入,担心孩子被欺负,不如早早地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盔甲,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父母终究只能陪伴孩子一程,人生的风霜雨雪,要他们自己来扛。
希望每个孩子既有不被欺负的运气,也有不怕还击的底气。
也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用智慧和爱引导孩子,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让一切欺侮和伤痛都烟消云散。
-End-
作者:居潇潇,非典型双鱼座女生,愿与你一起,瞰见广阔世界。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