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弄丢一瓶水,被妈妈当街狠踹,不懂情绪管理的父母养不出好孩子
前几日,当大家都在回忆小时候与妈妈之间经历各种美好回忆时,郑州街头发生了一起妈妈暴打7岁儿子的事件,而市民杨女士则目睹了这位7岁男孩被妈妈踹到在地上的过程,实在不忍心看到男孩受伤害,于是杨女士果断上前对妈妈的行为进行了制止。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亲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不听话时打一顿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用脚去踹,就不像一位亲生母亲能做出来的事情了。
当好心市民杨女士看到上前制止后,更是彻底激怒了这位母亲,她居然骑着电动车扬长而去,将自己的儿子狠心扔下了。后来杨女士便将这名男孩带回了家,但孩子始终不是自己的,为了安顿小男孩,她选择了告诉记者,想通过媒体平台来解决这件事情。
记者通过询问孩子得知小男孩只有7岁,之所以被妈妈打,是因为妈妈带着他送外卖时,让他看着一瓶水和一副手套,可是在看护途中,小男孩遇到了一位好朋友,就跟着好朋友一起玩去了,回来时水和手套都不见了。
小男孩说:"妈妈让我去找水,我不知道去哪里找,我不找了,她就打我。"男孩还说,妈妈经常打他,会拔他头发和咬他手。听了小男孩的自述后,记者和杨女士都非常同情他的遭遇。
随后记者陪同孩子回到家中,孩子当着妈妈面主动承认了错误,说:"妈妈我错了,我把水弄丢了"。当大家都以为母亲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原谅孩子犯的小错误,谁曾想当男孩抱住妈妈的时候,男孩的妈妈狠狠地将男孩往外一推,并呵斥道:"错了,你一句错了就行了吗?"
记者见状,赶紧上前劝阻,妈妈向记者说了自己的情况,着实让人惊讶,男孩妈妈说:"我是二婚,跟前任丈夫已经离婚两年了,孩子是跟前夫生的,而前夫经常家暴,他以前是怎么打我的,我现在就怎么打他(指儿子)"
母亲接着说:"自己压力很大,眼看就要开学了,别的孩子有学上,他没有,给他爸爸打电话也没用,交不起学费每天靠着自己送外卖挣钱,一单也就五块钱,孩子还把我每天要喝的水弄丢了"。
一番交谈后,这位妈妈将儿子拥入怀中并哭诉道:"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打你,原谅妈妈好不好。"虽然最后母子二人相拥而泣和好的结局让人看了泪目,但这里还是不得不说一下家长自身情绪管控对孩子的影响。
01、孩子犯错究竟该不该打?
已为人父母的人都觉得应该,面对胡闹不止的熊孩子没有什么是一顿打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两顿。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里的"棍棒"能起到威慑作用,明智的父母打孩子还是能把握住分寸了,因为"打"的行为只是为了告诉孩子你的无理取闹父母是不会妥协的,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父母打孩子是被允许的呢?并非如此!
在这起事件中,孩子无意中犯了一个小错误,却残忍的遭到母亲"脚踹、抛弃"等行为,最后母亲心怀愧疚跟孩子道了歉,但我们并不能保证下次这位妈妈在气头上时会不会再次对孩子拳脚相向,所以,出手打孩子,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02、为什么要避免打孩子?
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都处于非常气愤的状态,而人一旦生气往往容易失去理智,下手轻重不好把控,严重者有可能上升到虐待。
打孩子确实能让吵闹的孩子得到片刻顺从,至此孩子内心也会形成一种对父母的恐惧感。不敢在父母面前犯错的他们,会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报复性犯错。
比如说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她女儿在家喜欢乱扔东西,有一次激怒了朋友,便打了女儿一顿,随后女儿确实不在家乱扔了。可是后来幼儿园老师反馈说她女儿在幼儿园把老师为其准备的彩色积木扔得到处都是,还砸到了其他小朋友。
由此可见,打孩子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孩子的问题,长久如此,还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做,我偏要做",心理上的不服慢慢地就会表现为行为上的"犟",长此以往,不受管控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说,对父母的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等等。
03、不打孩子又该怎么教育好孩子呢?
(1)权威型养育
什么是权威型养育?其主要观点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意见要保持一致,不要爸爸在严厉批评孩子的时候,妈妈跑出来阻拦。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永远要站在同一个立场说话,树立家庭的权威。同时父母还要学会用孩子的语言向他们阐述规则制定的必要性,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2)三不原则
三不原则就是:不重复数落、不贴标签、不妥协
不重复数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重复数落孩子曾经犯下的错,这样会让他对你心生反感,甚至觉得反正犯错就会被无限次数落,改了又有何用,干脆不改,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不贴标签: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被父母贴标签的经历,什么打架,以后就只能在社会当个小混混啦。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错,甚至跟在别人后面学坏,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批评和责骂,也不是着急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让他们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做他们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妥协:事先跟孩子之间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一旦犯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说罚不能看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这个月购买玩具的资格没有了,如果行为上有所改变并能做到更好,可以追加额外奖励。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在孩子面前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对孩子发火,学会用更好的方式而非过激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在父母好情绪中养大的孩子,未来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