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 如何调整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慌
新冠肺炎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处于疫情一线,但此次疫情影响之广、时间之长已经深深影响我们生活和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
近段时间,你是否处于这样的状态:
时刻关注疫情最新信息,焦虑、坐立不安
看着确诊人数增加,内心恐慌害怕,甚至失眠
突然打喷嚏或者咳嗽,会怀疑自己是否已经被传染
担心疫情加重、担忧"返工潮",精神过度紧张
这次疫情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担心自己得病也是应激反应的一种,尤其是有些人反应比较大,开始服药,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对这个问题有四点建议:
一是要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的症状,身边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人,而且也很少外出,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
二是要理性分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判断不舒服的症状和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是不是相符合,如果说是比较符合,还是要及时去发热门诊就诊,如果不符合,可能是身体方面其他的问题,必要时也应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三是改变行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担心,那就试试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过于恐惧的心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极少数人有这样一种情况,他坚信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甚至去医院反复就诊,即便医生和医学检查认为他没有被感染,他也坚信自己感染。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建议自己和家人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及时去医院心理科和精神科寻求专业的帮助,避免长期的情绪紧张引发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四是主动寻求心理援助。为了减轻和预防疫情导致的心理困扰,防范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原有的心理援助热线基础上,支持各地设立了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
有一个统计数据,截止到1月底,各地各省的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机构一共开通了361条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如果靠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及时拨打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老年朋友平时时间比较自由,经常出门散步晒太阳,现在需要长时间待在家里,又有对疫情的担心,所以的确需要做好心理方面的调适,避免影响到身体健康。对这样的老年朋友,有五点建议:
一是要尽量不出门,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可以在家里因地制宜的做身体锻炼,如果确实需要出门也一定要去宽阔、空旷的地方,尽量避免和人近距离接触。
二是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如果说平时有服用的药物或者是定期去医院,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也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用药或者是去就医。
三是要看官方新闻,不要轻信和传播个人转发的疫情相关的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的乐观。
四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免疫力有好处。如果和家人住在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少指责、少生气。
五是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强,长时间感到恐惧、焦虑、不舒服,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特别提一点,看到穿着防护服的疾控人员时,会觉得紧张,觉得恐慌,尤其在社区看到疾控人员在工作时,这种恐慌情绪其实也是正常的情绪,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活经验少,而这种恐慌情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消失的。
遇到这种情况,老年朋友一定不要过度紧张,如果需要我们配合做一些工作,一定要相信,他们是专业人员,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得依靠他们尽快地结束这场疫情,所以一定要积极配合。
有慢性病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和拿药,但现在在这种情况下,一想到去医院可能就会觉得非常焦虑,这些患者应该怎么办?
一、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规律服用治疗药物,不要自己擅自调整用药,以免病情波动或反复;
二、到医院取药是安全的。一方面,做好自身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清洁;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都在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比如北京市要求门诊患者在进入诊室前需要检测2次体温,以便第一时间筛出疑似人群;同时医院设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与普通的诊疗区域是分开的。所以,常规到医院看病是安全的,一般不会被传染。
三、如果病情有波动的话,还是建议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及时到医院就医。
关注疫情,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我们身边人的心理健康,给与他们温暖的支持和贴心的关爱,我们一起共度时艰,世界和我都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