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别人家孩子社交能力强!家长也用这套科学训练法试试吧
有些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特别容易跟别的孩子起冲突,比如太调皮,爱打人,动不动就惹麻烦,也有的孩子说一不二,只要不顺着他,就闹个不休… …让父母、老师都头疼不已。
之前我曾经介绍过荣获美国四项国家级大奖的I Can Problem Solve(简称ICPS),直译为"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模式。它是心理学家Shure和Spivack于1974年提出的一套社会认知训练模式,能有效帮助到这些容易跟人起冲突的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人际冲突。
今天,结合一个案例来介绍一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进行ICPS训练。
ICPS训练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要使用的词汇,也叫做字词训练、句型对话;
二是让孩子练习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三是训练孩子思考会发生什么结果和应当如何解决的意识。
可见这三个部分既是循序渐进,互为前提的,又可以并行训练,同时提升。
举个例子,两个小朋友在玩过家家,浩然"炒了"西兰花,招呼大家吃饭,子轩走过来说:"西兰花最难吃了,我们来炒肉吧。"一把抢过来炒锅并把"西兰花"倒掉了。浩然着急地说:"不许倒掉我的西兰花!" 子轩瞪着浩然:"你敢不听我的话,那你就别玩了!"
可见,一般出现社交冲突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想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喜欢采用强制、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ICPS 训练的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体谅对方的心情和感受,考虑对方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更多沟通、协商的行为。
针对上面的例子,我们来看一看具体怎么做。
ICPS训练中的"字词训练"一般是前置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和思维必备的词汇,比如有时和总是、全部和一些的区别。这样孩子掌握的逻辑词汇多了,也容易在后续解决中更好地表达自己,例如"小朋友的想法跟我不一样,我有些不开心,现在我不太想跟他一起玩了,但并不是我永远都不想跟他玩了。"
接下来就是利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避免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孩子能说出遇到问题该怎样去做,但是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
比如看到子轩和浩然的冲突,先让他们各自陈述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生后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做过之后双方的感受是什么。也可以利用情境演练的方式,爸爸妈妈来扮演子轩和浩然,重现一下刚才的表现,请子轩小朋友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会是什么。
最后提示孩子尽量思考怎样既能让对方满意、又能让自己获益?爸爸妈妈可以多使用下面的问句:"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什么?"、"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使用ICPS训练法,父母要避免的陷阱是直接替孩子说出答案。
例如当着急做一项工作小朋友总来打扰的情境下,妈妈用ICPS应当这样跟孩子沟通:"妈妈可以又专心工作又同时陪你玩吗?"(提示孩子思考事实);"如果是你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妈妈让你去做别的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提示孩子思考情绪);"在等妈妈做完这件事的时间,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提示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但是有一些家长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容易变形,比如她跟孩子说:"妈妈没有办法既专心工作又跟你玩对不对?如果是你玩得正开心的时候被别人打断了也会觉得非常生气,对吧?你在等妈妈的时候干嘛不去看会书、玩会玩具啊?"这样表面上看也是在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参考文献:Myrna B. Shure. I Can Problem Solve: An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Program. Intermediate Elementary Grades[M]. 1992. 赵茜, 苏春景. 美国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课程的设置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