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不”的大脑:越不让干啥越要干啥,这点像极了我们的孩子
文丨福林妈咪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头是个流浪汉,他衣衫褴褛来到一个村庄,村子里的人热情淳朴,招待他照顾他,于是临走的时候,流浪汉送给他们一些金条,村民们发现原来这个流浪汉是个炼金术师。
于是村民们百般恳求,求流浪汉教他们炼金术。老头无奈答应了,把炼金术教给了村民,但是临走的时候告诉他们,炼金的时候不要想猴子,却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
这炼金术和猴子有什么关系?
村民们不解,最后谁都没有炼出金子,因为谁都做不到不想那只猴子。
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又很多人拿它来做实验。先展示一张猴子的图片,然后对实验者说:给你10秒钟的时间,不要去想这只猴子,想什么都可以,也不要去想这只猴子是黑色的还是棕色的,结果每个人都会发现,脑海中这只猴子的形象挥之不去。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我们的大脑很神奇,越不让它干什么,它就越要干什么,像极了我们的孩子。这正是今天我这篇文章的想讨论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
很多父母常常觉得孩子不听话,跟孩子说话他左耳进右耳出,或者根本进不到耳朵里,这正是和我们的说话方式有关系。
你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是不是这样的?
"别磨蹭!"
"不要碰那个东西!"
"别玩儿手机了!"
……
妈妈的这些要求有错吗?没错。孩子能听懂吗?能听懂。那为什么就是不管用呢?
一、大脑听不懂"不"字
我们都知道,商家买东西经常贴的价码都是9.9、19.9、199.89等价位,利用的是人对前置事物关注度更高的心理,19.9明明是20块,但是人的感觉是10块。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套路,但是依然它依然有用,这就是一个利用人们大脑机制的现实例子。
相反的,就像当我们对一个人强调"别想那只猴子",那么大脑对"不"字的印象不够深,但是对猴子的印象会很深,成为一个被植入的潜意识,这个意识将一直存在,当父母一遍一遍强调别玩儿手机的时候,加深的是孩子大脑对"玩手机"的印象,他会更加执着于要玩儿手机。
正如我思故我在,当你否定我的存在的时候,你已经证明我存在了,如果我不存在,那你否定的是谁呢?
"你所抗拒和排斥的念头恰恰是你所关注的",一直对孩子强调不要做什么,也是起到了一个加强的效果。我们会发现,当你想要集中纠正孩子的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反复出现,很难解决。
其实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复杂,并不难做到,比如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把头抬起来,虽然养成这样的习惯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很多妈妈是每天都说,说了三年五年,孩子写作业姿势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建议:无声胜有声,别让孩子看到你的意图。
用另一件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自然的忘掉,不动声色的改变孩子的行动。
我以前拉着孩子走路,孩子喜欢不走寻常路,冬天路边有还没化的积雪,他非要踩着雪堆走路,为了不让孩子把写字弄湿一天都要穿着湿鞋子,我就会喊儿子,"过来牵着妈妈的手走路,你帮妈妈看路好不好?"孩子就会开心的过来帮助你。
二、我们的大脑神经有两项功能: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
说"不"为什么不管用,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常常扮演抑制的角色,总是说不,总是去制止孩子,要知道,让一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和让一个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外力,改变一个物质的状态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不是简单的说一句话就能达到的。
孩子不是故意和爸爸妈妈唱反调,他的狠毒行为,要么是本能,要么是能力问题,要么是习惯,要么是处于兴奋状态,都不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想要凭借语言就让孩子听话,他是真的做不到。
比如我们让孩子别玩儿了快点吃饭,孩子做不到是因为对他来说粥太烫了,于是他喝一口等一下,这个时候无聊,他就会想要做点别的,被爸妈误会成不认真吃饭;
比如他比如孩子玩儿的时候投入度很高,可能会在地上趴、躺、坐、蹭,而不会关注会不会弄脏衣服,父母要求孩子在玩儿的时候时刻记着这些抑制他兴奋的规则,他是做不到的。
建议:给孩子充分的动力。
首先是为孩子兴奋的事情降温。可以缓慢的进行,比如提醒孩子,你已经玩儿手机40分钟了,妈妈再给你吃一碗饭的时间,就过来洗漱睡觉。提前刹一下车,让孩子高涨的情绪自然的收起来。
其次是为孩子提供改变的动力。当孩子出门磨蹭,你可以说,我们来比比谁先出门!为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增加趣味性,点燃孩子参与的激情。
三、贸然说不是,是一种外在的干预
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会对孩子说不?当你一直没注意想起来关注孩子的时候,过来说"又在玩儿iPad,放下写作业去",或者当你让孩子自己玩儿发现他要开始搞破坏的时候,或者是你看孩子一直看电视,自己忍了半天发现孩子没有停下的意思,气冲冲的过去说别看了……
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指令,对孩子来说都出现的太过突然,他原本的状态被一个外力所打断,按照惯性他肯定是会感到别扭的。就算是大人,如果一个人过来直接告诉你,这个事儿别做了,你不应该做,你也会觉得莫名其妙,你至少会僵持一段时间,才会觉得和之前的投入程度对等了,可以停了。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之前做的事情可以停止了?那就是当对方和你充分沟通之后。
建议:面对孩子的问题,别一上来就指责,让孩子感受到你做了以下三步
1、观察(看看孩子在关注什么,关注孩子所关注的)
如果孩子知道你一直是和他一起的,偶尔还为他提供了正面的帮助,那么你建议"不要"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帮助,是善意的提醒,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
2、理解(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包容,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什么)
如果你在提出制止的建议时,能够表现出你的充分理解,那么孩子的反抗情绪也会减少。比如看到孩子马上要和其他小朋友起冲突,对他说我知道他的什么做法让觉得怎么样了,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
3、行动(在理解的基础上付诸行动)
不要只丢给孩子一句话,"别看电视了去写作业",我们可以为孩子放下手机、坐在书桌前这个行为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比如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或者是帮孩子掏出铅笔盒作业。
所以说,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很多爸爸妈妈"不会说话"。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给孩子说了那么多的"不"呢?只有当你只盯着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时候,你才会一直说不,而当你注意到孩子更多的正面行为,那么你就可以通过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来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那句话:孩子越夸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