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无数育儿书,还是教育不好孩子?
为什么读了无数育儿书,还是教育不好孩子?
很多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出生前,就阅读了大量育儿书,听了很多育儿专家的课,非常用心的学习,还立志绝不像上辈人一样,用体罚来管教孩子,用语言暴力来伤害孩子,要科学育儿,做个温柔的妈妈,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知道妈妈要温柔而坚定,知道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知道成长型思维,延迟满足,共情,可以讲起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俨然一个育儿专家的模样。可是当孩子一次次挑战自己的底线时,依然暴跳如雷,深夜孩子哭闹不睡时,也会跟着孩子一起痛哭。为什么读了那么多育儿书,懂得那么多大道理,有什么用呢,还是教育不好孩子。
为当妈妈做了充足的准备,储备了满满的知识,可面对孩子,还是兵荒马乱,手足无措,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1、妈妈为了孩子,太过于忽略自己
妈妈心态平和才能教育好孩子,再好的育儿秘方遇到被生活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妈妈都失效了。女性怀孕生子时,身体和生理都遭受了很多痛苦,养育孩子更是费神耗力,如果妈妈经历完巨大痛苦后,还没来得及好好修养,就投入到了喂养孩子上,导致身材走形,事业停滞,形容枯槁,连个整觉都没睡过,自己整天都在水深火热中。这个时候,妈妈的整个状态都是糟糕的,她怎么能心态平和地用科学方式教育好孩子呢?
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适度自私,好好爱自己,让自己好好地恢复过来,才能更好的爱孩子。只有妈妈好了,孩子才能好。
2、太想做一个100分妈妈,过于焦虑
我们当了妈妈以后,觉得孩子是世上最可爱的生物,她笑起来像天使一样,她睡着的时候,周围的空气都变得香甜起来。我们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全放到孩子面前,我们想做一个100分妈妈。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想事事都完成一百分,可是事事不如意。
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妈妈,有那么多缺陷和不足,育儿书上说最好母乳到两岁,可是我的孩子11个月就断奶了,我太残忍了,我不是一个好妈妈;闺蜜每天都给孩子做营养美味的辅食,而我总是断断续续坚持不下去;孩子还遗传了我的运动白痴基因,连个平衡车都不会骑。我即不能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好孩子,又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还遗传给了孩子不好的基因,我的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心里越在意,越教育不好孩子,在痛苦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痛苦不堪。
痛苦过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上完美是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与其躺在完美的幻象里苦苦支撑,不如脚踏实地回归现实,做个70分妈妈也挺好的,妈妈开心,孩子更开心。孩子断奶后吃奶粉也挺胖的;骑不好平衡车那就不骑了,没有运动天赋以后学点别的特长也挺好。于是我的育儿观不再是一个脆弱的水晶玻璃球,一碰就碎,而是变成了一个有弹力的大软球。我的育儿字典里少了很多"必须"和"一定要",多了很多"尝试一下"跟"都可以"。只要激发出我们的母爱,好好的爱孩子,懂孩子,找到和自己孩子适宜的相处模式,我们无需完美。好妈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妈妈的情绪却是可以影响到孩子的,只有妈妈不再焦虑,孩子才能更轻松快乐。
3,按照育儿书照搬,没有考虑孩子实际情况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我们不能用一套育儿理论统一所有的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不是到处翻书找解决问题,而要去看见孩子,去懂得孩子,去了解孩子,这世上并没有最好的育儿方法,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育儿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客观题,而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
于是我扔掉了那些育儿书,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没有什么再束缚我,我突然发现生活如此美好,育儿如此美妙。
4,育儿太功利,专注解决问题
我们养育孩子,知道得越多就越害怕,总是担心孩子有问题,总是致力于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心安,但是一个没有任何问题过于完美的孩子才最可怕不是吗?我们的孩子他是一个人,并不是一台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可以每一步都精准到没有任何纰漏。我们在育儿路上走得太远,想得太多,为孩子做的太多,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我们育儿是为了什么?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让自己跟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下来拯救我们的小天使,我们以为是我们教育孩子,其实是孩子在教育我们,他让我们回归本真,重新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是孩子让我们又多了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陪着孩子,所有的童年遗憾都能得到弥补,所有孩童时代的伤痛都能得到治愈,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