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孩子就是不听话!”父母教育出现困境,往往是因为这8种错觉
文|福林妈咪
疫情期间,因为网课和空闲时间多了,孩子们在网上也比较活跃,他们对父母的评价,也慢慢的浮出水面。
就像父母不满意孩子一样,孩子也同样在不满意父母,对父母的行为甚至会用"恨"、"讨厌"、"想离家出走"来形容。
到底孩子在不满意什么呢?这样几种情况,可以看一下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会打破父母长久以来的错觉:
1、"这次考得好,下次一定更好"
这次考得好,下次就必须考好。每次考的好就变成了一种压力和惶恐,不再是骄傲和快乐,那不如不努力。
2、"我说不,他们认为是在无理取闹"
孩子说不,大多数父母会给出一个标签"叛逆,叛逆期到了",但是很少有父母真的去看看孩子遇到了什么事、内心是如何想的。
3、"我跟别人约好了,我不想爽约,我爸妈就是不允许我去"
孩子跟别人约好了,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危不允许孩子出去。但是很少父母去想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的:在孩子心中,约定非常重要。
4、"我说我不开心,我爸妈说'小孩子哪有什么不开心'"
父母喜欢否定孩子的情绪,但是却在追求自己的"情绪自由",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5、"除了学习,只要花钱就是浪费"
"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买什么玩具",玩具在6岁之后的孩子成了奢侈品,父母能玩手机、电脑、手办,但是孩子却只能学习。
6、"我妈讲理讲不过我,就说我犟"
孩子经历少、知识不够全面,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道理。
孩子:"红灯了,不能过马路。"
妈妈:"路上又没车,赶紧过,读书读傻了!"
孩子的道理并不是不对,而是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不对"的"判决"。
7、"你能不能跟你姐学着点"
喜欢说这句话的父母,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说,但是给孩子带来的却是深深的自卑。
8、"不管我是不是做错了,我爸都会把我打服"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认为打就能让孩子服从。但是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想逃离父母,再也不会去。
从孩子的这些留言中,我们能很轻易的看出孩子不满足的地方:父母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更别说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人。
孩子的情绪、感受、想法、爱好、压力,常常被父母有意无意的打压,被打压的孩子会想着反抗。
在这种打压和反抗中,孩子的学习、成长反而都被耽误了,父母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孩子也变得伤痕累累。
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有两个: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教会孩子互相理解。
●孩子长大成人,成为父母。(这种方法未免有些太晚了)
所以只能从"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教会孩子互相理解"这条路上走。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
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想让孩子认同自己的三观和想法,甚至想让孩子从三观、想法上跟自己一致。
但是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是依附在时代特点上的,就像纪伯伦说的"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父母到达、融入不了的明天。
给孩子爱,并且把孩子当成一个朋友来尊重,肯定孩子的感受,去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教会孩子互相理解
"为什么孩子不了解我的苦心",很多父母会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到"孩子还小,不懂事"上。
但其实,真正的根源是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去怎样理解他人。
让孩子去理解他人,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
当孩子说"讨厌妈妈"的时候,妈妈可以静下心来问一问:"为什么讨厌妈妈,是妈妈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了吗?"
甚至可以去猜测"是不是刚刚妈妈凶你,所以不开心?"、"是不是妈妈好久没跟你玩,所以生气了?"
父母这样做的时候,会让孩子明白,一个行为背后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那么在孩子埋怨妈妈的时候,也会想一想"是不是妈妈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才会这样对待我的"。
理解是相互的,当父母不愿意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不愿意去理解父母,所以父母要走出第一步。
父母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压力、痛苦、害怕、快乐、幸福,孩子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各种感受的人。
当父母感觉孩子无法沟通的时候,陷入育儿困境的时候,多想想孩子,因为他同样也处在同样的困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