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会双语打字,6岁会8种语言,11岁进入哈佛,最终隐姓埋名……天才陨落的背后,是父母教育的“专权”
原标题:2岁会双语打字,6岁会8种语言,11岁进入哈佛,最终隐姓埋名……天才陨落的背后,是父母教育的"专权"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很多家长在讨论孩子班上的学霸,有的孩子二年级就读完了《梦溪笔谈》,有的孩子自学微积分……家长们纷纷感叹,"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播播老师也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待,今天播播老师要带来几个故事,主人公都是天才中的天才,却 因为教育的失误,导致了一生的遗憾--
大约在1910年,一位名叫鲍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的哈佛心理学教授也在不余遗力地宣扬自己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
很多人都说,他的儿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而他,正是这个天才传奇的缔造者。
1898年,小Sidis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惊人的才智,被称为20世纪初的神童。
他有多聪明呢?
- 2岁可以阅读《纽约时报》;
- 4岁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
- 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 6岁自学解剖学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 8岁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 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 俄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以及亚美尼亚语。
并且在他11岁那年, 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之一,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天纵奇才"。
鲍里斯·席德斯是20世纪幼教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萨拉是名医生,在当时,能够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寥寥无几。两人都是乌克兰犹太移民,由于政治和宗教迫害,他们逃离了乌克兰,决定定居纽约。
Sidis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仅将鲍里斯和萨拉的基因结合起来就知道,他们的孩子一定天资聪颖,头脑灵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天才!
鲍里斯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震惊世人的天才型人物,夫妇俩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实验",为此妻子萨拉甚至辞去了医学专业的工作,一心一意培养儿子。
他们将全家的积蓄都花在购买书籍、地图,以及其他学习工具上,并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安排了满满当当的"早教课程"。 (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学校的全面信息,请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为好友,进行一对一咨询)
他们在Sidis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且不断地在孩子身边拼读这些字母。紧接着,他们又用各类教科书代替了儿童玩具。于是,Sidis的整个幼儿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几何、地理,以及外语知识包围了......
利用鲍里斯的创新心理学技术,Sidis被教导在几个月内识别并读出字母表中的字母。在6个月大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词汇。
根据鲍里斯的言论,早教的效果似乎卓有成效:"席德思在出生时只能说是一般聪明,但经过我的实验后,他逐渐能够自我学习,并对各类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整个婴幼儿时期,Sidis都在独自苦读,他没有可以交往的朋友;没有单纯娱乐的玩具;搞不懂同龄人的生活,更谈不上享受童年的乐趣,很多时候,他都表现得过分沉着和压抑,不像一个孩子。
与此同时,他的日常行为伴有严重的强迫症,例如:他无法容忍餐厅侍者哪怕是晚一分钟的上菜,如果不小心迟了,他就会难受地双脚乱蹬,并用叉子用力地敲打桌面,整个人写满了焦躁不安......
Sidis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要求太高,远远超过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界限。小 Sidis虽然智商超群,但在心理和情感上还是个孩子,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慢慢地,大家发现了这个天才儿童的不寻常,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长久而怪异的痴笑,甚至因此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
5年后,Sidis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而他在哈佛的日子并不快乐。毕业那天,他看着聚集而来的记者,说:"我想要过上完美的生活,而实现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隐居,我讨厌群众。"
毕业之后,他决心告别过去,于是只选择从事类似于体力活的工作,这种改变一部分源自于媒体对他的过分追逐,迫使他想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此后漫长的人生里,他隐姓埋名,写了许多书,其中就包括了一本多达1200页的美国历史。他的一生,至少使用了8个笔名,大部分书籍从来未被广泛出版过,或者说,没有人知道他到底默默无闻地进行了多少创作。
1944年7月的一个夏日,Sidis 的房东发现他在波士顿的一间小公寓里昏迷了,因为严重的中风,他在家中奄奄一息,而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恢复知觉。死时一贫如洗。
在韩国,同样有一位广受关注的天才儿童--金雄镕,1962年3月7日生于韩国,是世界上 IQ 最高的人之一,儿时在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中分数达到了210,这个分数还曾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当中。
他的儿时轨迹和Sidis比起来不相上下,5个月能走路和说话,7个月能写字和下棋。2岁学微积分,4岁时就能读写日、韩、英、德四国文字。
1970年,也就是在金雄镕8岁的时候,受到NASA的邀请前往美国,并进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热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研究生研修,在15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以核物理学家和研究员的身份在美国宇航局工作。
毕业之后,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白领,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很多人对此深感惋惜,但金雄镕不以为意。
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很抱歉,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碰巧比其他人学得更快一些。快速的学习能力并不能让你的人生走得更远...... 目前的工作也是我所喜爱的。然而,对于我的选择,世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
魏永康,被叫做"东方神童"。
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完成初中课程,13岁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魏妈妈为了让儿子全心全意的学习,二十几年如一日,对他进行事无巨细的照顾:每天早上把牙膏挤好,把要穿的衣服搭配好……
从小到大,魏永康没有洗过一双袜子,即使在17岁考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之前,他也是一边看书,一边让母亲喂饭……
正因如此,在离开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的生活完全失控,他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生活邋遢难以自理。而且,他的知识结构也不适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在他读研三的那一年,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好在他回家之后,母亲意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误,开始教导儿子为人处世等生活之道,魏永康又重新振作起来,不仅顺利步入了社会,还拥有了美满的家庭。
天才不惧高山,却被土丘绊倒,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对电竞有了解的人,可能听说过一个名字"小新",2015年小新打上了LOL电信一区的王者,被称为"王者少年"。
后来王思聪看上了这个孩子,签约了熊猫TV,邀请他做了主播,月入3万;
为了让他专心做主播,家长没有让他继续读书;可是直播的热度来的快去的也快。后来,随着熊猫TV的破产,小新也彻底销声匿迹了。
我们无法了解小新父母的做法,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难道他们就没想过孩子以后吃多大的亏吗?
好莱坞著名童星德鲁·巴里摩尔,因为参加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但是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成长痕迹,在10岁的时候就堕落成了一名瘾君子。
她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了一句特别戳心的话:"我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却被期待做出29岁的成熟姿态。"
日剧《legal high》中男主角古美门说:童星,要么是像玩偶一样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打的可悲的赚钱机器,要么就是懂得察言观色,颐指气使的早熟毛孩。
无论哪种人生,都是可怜可叹的,孩子的人生也堪忧啊!而正因为他们有不负责任的父母,"伤仲永"的故事隔了1000多年,依然在不断的上演。
我们有很多家长,总是着眼于未来,未雨绸缪,仔细规划,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当下与眼前,更忘了培养孩子承担本应该由他自身责任的能力…… (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学校的全面信息,请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为好友,进行一对一咨询)
还记得那个在北京奥运会上穿红色连衣裙的漂亮小女孩吗?她叫林妙可,当时9岁。
不说歌声,单单是她名利可爱的外貌、毫不怯场的姿态、活泼灵动的表现力,当时有谁不认为她前途不可限量呢?然而,事情的发展走向并不是这样的……
林妙可走红之后,影视剧、广告等拍摄的邀约如雪片般飞来,她妈妈担起了她的经纪人,几乎来者不拒。
而迎接她的是什么呢?最近一次的大曝光,是她在参加艺考的时候,先是被多所院校拒之门外,然后又因为摇头接受采访而被大家排斥。
而那个在奥运会上为她献声那个小女孩杨沛宜呢?这十年,则走了和林妙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因为杨沛宜声音很好听,因此也收到了很多节目的邀请,可是她父母都回绝了。
在父母的保护下,她专注于学业,开启了学霸模式,2013年被北京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录取。在林妙可被高校拒收的2017年,杨沛宜在广州参加了USAD china 2017美国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并成功晋级。
杨沛宜的父亲说:他极力为女儿摒除杂念,抵挡外界的诱惑和刁难的同时,依然让女儿保留着唱歌的爱好。也会让女儿去参加为数不多的几次活动,比如说:香港国庆60周年晚会,李云迪演奏会等正式的活动。但都是没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只是为了在音乐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当大家都邀请杨沛宜参加活动时,杨沛宜的爸爸坚定回绝,他说:"我当然认为我的女儿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但现在她需要过的是她15岁的假期。"
杨沛宜有一个好父亲,他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底线,即使面对巨大的利益和诱惑,他一直在守护一个小女孩的童年和成长的岁月。
所以,好的父母应该把孩子的天赋当作一件礼物去珍藏,交给时间去酝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活出自己的闪光点,用自信的目光朝着前路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愿世间再无"伤仲永",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应有的模样!
◆ ◆ ◆ ◆ ◆
科学研究证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对孩子的自尊和学业成就有很大的影响。
倘若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培育,往往会让他们陷入孤独内向、被孤立排挤的怪圈。长期生活在父母和周遭的高压之下,他人的失望和严苛的要求会让孩子倍感压抑,亲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从伤仲永到Sidis,我们听过太多神童泯然于众人的故事。未来的天才将在这样的世界中长大,这个世界应该迎接和培养他们的才华和远见卓识,而不是将他们排除在外。
有时候,接受平凡比迎接天才需要更多的勇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