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如何开发孩子潜力,而非纠结于所谓的“基因决定论”
谁说智商天注定?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智慧是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但是,生活中我们对大脑的使用率远没有达到100%。在实际运作时,大脑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亟待开发。
我们常常听人说起"智商值"(IQ)这个概念。实际上,脑袋灵不灵光绝不应该被智商值一棒子敲死。试想,假如一个孩子因为Q值不高,还没尝试就先打退堂鼓,说"干不了,干不了",他还能成功吗?
但如果反过来,如果他能够不断从正面激励自己,他的成绩将使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大吃一惊。因为人类,我们所有人ー一尤其是身强体健的人都拥有无限的后天潜力哦。
我们拥有的能力足可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为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动机、适当的激励和一颗渴望成功的心。要想解决问题,就得主动迈出脚步向答案靠近。
何为智力?
大体上说,我们可以将智力定义为:用智慧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判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不在于他能做多少事,而要看他在面对未知事物的反应和行动。
智力: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养成?
从内在来看,说基因决定智商并没有错,因为如果没有一系列起决定作用的基因,智慧根本无处依附。但如果从更加实际的角度,以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定义的智商或智力,由于受外界环境和主体因素影响,都应被视为后天养成。
在人类智力的发育过程中,遗传基因并非关键所在。要知道,智商值在人的一生中保持动态平衡;而如果我们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话,持续刺激会使智力"砰砰"地向上升。因此,提高智力水平的关键不在于生来基因如何,而在于后天如何充分加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提升的。
警惕:智力发育的9大误区
我们身边常常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些误区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我们智力的正常发育。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误区1:"聪明与否与生俱来"论错误。一个人聪明与否,在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此后无论外界环境或个人主观意愿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当孩子受客观环境严重影响(如长期挨饿、头部创伤、分娩后遗症或其他原因)时,智力发展会略慢于常人。此外,基因类缺陷也会引起智力发展缓慢(如唐氏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等)。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自我激励和后天努力,他们也可能显出优于常人的智力水平,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问题、渐入学习佳境,直至做到与正常孩子样出色。
事实证明,大脑拥有的潜能超乎你我的想象。
每个孩子的大脑都有如一座与生俱来的神秘宝藏,这足以让他们面对人生路上种种磨砺与起伏。
统计表明,由于受外部条件和主观能动性所限,一生当中我们的大脑利用率不足20%,其余80%6都处于休眠状态。实际上,単就智力来说,远古"智人"与21世纪的我们并无二致一一当然,我们在合理利用大脑方面更胜一筹。
智力是越磨越利的,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伴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而得到提升,开发孩子智力潜能的大权,掌握在父母、亲戚朋友和老师们的手中(在某些情况下,外界环境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要重视早教的作用,并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激励能力。
学校老师:学龄阶段,在父母的配合下,帮助孩子打好扎实的知识根基,现固已学的基础知识。
外界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孩子自身:充分调动积极性,配合父母和老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真的会越变越聪明。
误区2:一生智力水平恒定不变"论错误。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智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是会发生波动的。相对恒定的是智商值,但智力水平会随着知识积累逐步提高。
误区3:"智力在18岁到达巅峰,之后便停滞不前论。人类的智力水平在某个年龄段达到峰值(这个峰值点在18岁前后出现),此后便一路下滑。
智力会随着神经元之间新联系的建立而不断扩展。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通过接收新信息为大脑创建新的神经通道,从而拓展知识面,变得更聪明。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做到经常复习回顾,涌入大脑的新信息越多,之前存储的记忆就越容易被遗忘。
误区4:"从某个年龄段开始,由于神经元不断阵亡,智力水平开始下降"论。从某个年龄段开始,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大量阵亡,智力会延着"缩水"。
随着年龄增长阵亡的神经元,与仍然坚守岗位的那部分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此外,大脑中总是源源不断地有新的神经元等待被激活。
大脑功能的衰退,与不爱动脑有关,说大脑丧失潜力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误区5:"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主定学习文科或理科"论错误。孩子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今后更适宜学习文科还是理科。也就是说,孩子们拥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倾向,这种倾向完全由基因决定。
要知道,大脑的潜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任何一个孩子都完全能够胜任任何一门学科。
学科专业的倾向性,从大脑结构上来看,取决于左右半脑的使用倾向一一后者取决于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误区6:"成绩差是因为孩子笨"论错误。学习成绩好坏是智力水平高低的结果。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教育和学习的程度。
无论我们的大脑已经接受了多少知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
成绩不理想,是由于大脑与生俱来的潜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或者还没有摸索到合适的开发方法。聪明的孩子也可能成绩不理想,不是吗?
误区7:孩子幼年时期的智力发育应得到更多重视"论。要想使孩子聪慧过人,必须充分利用某个有利的年龄段(这个阶段被一些人称作"敏感期")。从普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个误区。
诚然,孩子在5岁之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一任何门类的知识。
但这并不意味着,5岁之后的智力发育就不重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了。
误区8:"关键性阶段"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智商高低成正比,智商越高者成绩越好。
"关键性阶段"(也称作"敏感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应当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是,如果一味抱着"阶段论",将极不利于孩子今后智力的发育。
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说与某个特定年龄段有关,倒不如说与此前学习中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
误区9:成绩好坏是智力水平高低的结果"论。少了大脑的反馈,我们不可能学到任何知识。不过,作为遗传赋予我们的重要特质,后天的智力仍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事实上,恰好相反,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所受教育和学习的程度。并不是因为孩子聪明所以学得进去,而是因为不断学习,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误区小结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应该把如何更好地开发大潜力作为关注点因为大脑尚有大量有待利用的空间一一而非纠结于所谓的"基因决定论"。
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作浇灌,人脑的可用率会大大降低,使智力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们说,那些天赋异禀的人,那些生来就比常人聪明许多的人,放眼整个世界也屈指可数。而很多天才、智者、学问家,那些拥有过人大脑、解决人类迷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伟人,原本也"资质平平",是通过努力实践和总结走到了他们今天的位置。
举例来说,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在一旁不断鼓励和耐心指导,他能够学会开口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