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童商场偷玩具,亲妈报警教育孩子:孩子偷东西,该怎么办?
原标题:7岁女童商场偷玩具,亲妈报警教育孩子:孩子偷东西,该怎么办?
这两天,一则热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
7月27日上午,广东佛山110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
一名7岁的女孩子在商场偷玩具却不承认,店员没办法,于是用小女孩的手表电话联系到她妈妈。
妈妈赶到后,对孩子进行了询问,孩子还是不肯承认,妈妈很生气,但她没有选择打骂孩子,而是进行了报警。
妈妈说她曾看过一个视频,是爸爸教育女儿,当女儿不承认的时候,选择报警,把孩子带去警察局。
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给女儿一个教训。
最终,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偷拿玩具"的事实: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此事一出,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一部分网友觉得妈妈们的做法很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多,孩子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
但也有很多网友认为妈妈的做法不对,孩子做错了事情是该教育,但是走极端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做为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偷东西。
那么,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偷东西?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
偷东西,也是如此。
其实,孩子偷东西,也是分不同情况,有不同原因的。
分不清物品所有权
看过一个视频,外国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因为特别喜欢同班同学的粉色外套。于是,在某天放学后,她没经过同学的同意,就把外套穿回了家中。
当父母问起外套时,孩子就说是自己买的,不断的转移话题,就是不想把外套还给同学。
最后在父母的不断追问下,她才同意把外套还给同学,并道歉。
想这个小女孩,这种行为她并不知道是"偷",她只知道喜欢的东西就要把它变成自己的。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对于2-7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会觉得父母是围着我转的,世界也是为我而存在的。
他们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这些物权概念。
他们并没有偷的概念,因为搞不清物品的所有权,同时又对喜欢的事物有占有的欲望,就容易出现上面例子里的情况。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
就像我们文章开头的这个事情,小女孩最后也承认是因为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没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时没忍住,才会"偷拿"。
这个理由最简单也最单纯。
很想要某样东西的孩子多次拜托父母之后仍被拒绝的情况下,可能会被最原始的欲望所驱使,而导致他们去做这种偷窃行为。
有的家长知道孩子偷东西后,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得管!得打!不打不行。
那要如何正确的管教呢?就直接打一顿吗?
其实,我们是不主张暴力对待孩子的。因为用暴力对待孩子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逼孩子说谎,逼他逃避。
《奇葩说》中陈铭曾说过:"遇到孩子犯错,先解决问题,避免发泄情绪。"
当发现孩子有了"偷东西"的行为时,不管是有意识的孩子无意的行为,父母都要正面引导,可以先好好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把事情的经过和他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引导,让孩子意识到偷盗的行为。
孩子意识到偷盗行为不恰当之后,也要让孩子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记得之前新闻里看到过一个9岁的孩子,为了打游戏,偷了奶奶的2000元。
孩子妈妈刚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气得想揍他一顿,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选择让孩子亲自去想办法把这2000块钱挣回来。
于是,这个九岁的小男孩就利用空余时间收废品赚钱。
孩子说:"教训很深刻,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我们不止要教孩子明辨是非,还会让孩子学会更有责任感,遇到问题不逃避。
最后,我们要适当的满足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对孩子的需求延迟满足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但其实,孩子偷东西的时候,我们仔细想想,很多的坏行为背后,通常都是孩子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疏比堵,更加有效。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会把孩子惯坏。只有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的爱时,在面对诱惑时,孩子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当孩子认识到了错误,并且再没有类似的行为出现时,父母一定要记得将此事翻篇。千万不要以为一次的"坏行为"就给孩子贴上坏标签,这相当于,在暗示孩子"不是好孩子"、"品质有问题",诋毁了孩子的自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