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打击你就会飘”,提前干预不是先见之明,看着孩子受挫才是
文丨橘妈育儿
记得《少年说》当中有一期节目,一个小女孩儿在天台上对着妈妈说:"你怎么老是拿班级第一,全校第一来跟我比,老是打击我,我的努力为什么你就看不到呢?"
当时妈妈的回答是:"我对你的评价是客观的,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如果我不打击你,你就有点飘,你要和别人比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
最后,女儿的心声和建议妈妈没有听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你强的时候,我就要拍你一下,你弱的时候,我就要推你一把,有些东西你要改才会有效果,不是我肯定你就有效果的。"
当时看节目,关注点是这个妈妈听不到女儿的心声,对孩子有些过于严厉了,不过从妈妈的言谈中,觉得她应该是更了解孩子的人,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能看出来,这位妈妈想要扮演的,是孩子人生引路人的角色,就像是一个篮球场上的教练,一直看着孩子的状态,在该鼓励的时候鼓励,该点醒的时候点醒。
但是最近,我对如何当孩子的引路人这件事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也许我们看到孩子飘了,浮躁了,钻牛角尖了,冒进了,却没有办法阻止,只能让他亲自去经历这个过程,否则当时我们说再多的话,都是无济于事的,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并且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道理孩子难以理解。
高度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看到的视野完全不同。比如在二维世界里,孩子看父母看待世界都是线条,而父母在三维世界中,知道那是一个面,但是孩子是不会因为相信你爱他,而不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世界。
所以大人给孩子讲的真理,会被孩子认定为老生常谈,甚至认定为落后,不管你劝人的方式有多高超,举的例子多么生动,提供的数据是多么严谨,他都是听不进去的。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来老板之前在聚餐的时候跟我们说的一段话:有些弯路啊,不是我不让你们走你们就能避开的,我不让你们试一下,你们是不会死心的,所以我明知道这样做会有损失,但还是要看着你们往这个坑里跳。"
有时候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有点像是父母和孩子。父母否定孩子,老板否定员工,很多时候就像是降维打击,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都是负面的。
强制容易激起反抗。
如果用自己的身份去强制打击孩子,告诉他就是不可以,没有理由,那孩子还真是没有还手之力。
但这并不代表孩子认同了你的道理。他会把想法藏在心里,总有一天会去试一试。
也有的孩子会用不吃饭、离家出走等行为来做威胁父母,拼命抵抗。
一个朋友和孩子的关系就陷入了这样的局面,孩子动不动就说自己要跳楼,他生气于孩子不知道珍惜生命,拿父母的担心做筹码,另一方面也怕孩子真的草率的跳下去。
她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讨论,只剩下不允许、允许这样的对话形式了。
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爸爸妈妈说:因为我养你!
于是孩子将亲子关系理解为强权与供养。
很多电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这样反抗家族的例子,也是因为父母或者家庭替孩子做出更好的决定,孩子奋起反抗。
更严重的是,面对父母的不允许,孩子可能不会放弃他的想法,但是他会避开你的视线偷偷去做,更容易出现意外。
所以说,大坑当前,孩子非要跳,父母还真只能看着
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父母替孩子规避了一切,那孩子很难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这些真实的体验,只变成父母口中的一个个规矩,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
而等孩子蹚过这个坑,道理不用讲,他自己就懂了。
相声演员张云雷曾经在访谈节目中提到师父郭德纲的教育方式。以前倒仓回来的他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定位,舞台风格非常夸张,有一次他就去问师傅,这样可以不可以。
师傅当时说:怎么都可以,总有一天你会自己把这些东西都抛弃的。
张云雷说,后来随着自己对相声的理解更加深入,自己会感到以前台上的一些东西是不好的,所以宁愿牺牲一些效果,而把一些东西舍弃。
就像郭德纲自己曾说的,"我可以算一个相声教育家","一个猴儿一个栓法"、"有些坑让他自己去蹚",这些教育理念都有一定的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和文字总是苍白的,可以给到孩子一些具体的方向,但是只有自己犯过的错,才算是真正内化到孩子心理的经验。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就算再想替孩子完成,也不可能替孩子走完他的一生。
从初期到成熟,需要时间不断的打磨,这个时间,包含时间带来的经历,以及自身的发展。当我们和孩子走在到处是有坑的路上,如非必要,不必阻拦孩子,如果孩子需要,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