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网

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试试“非语言沟通”,可做到“无声胜有声”

发表于:2024-11-16 作者:好孩子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6日,很多父母发现和孩子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开口把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就被孩子深深的嫌弃。他们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让父母原本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的心情瞬间无存。刚上一年级的乐乐放学回来

很多父母发现和孩子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开口把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就被孩子深深的嫌弃。

他们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让父母原本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的心情瞬间无存。

刚上一年级的乐乐放学回来后,铅笔盒里多了一块崭新的橡皮,妈妈发现后,赶紧问乐乐这块橡皮是哪来的?

乐乐不紧不慢的回答是自己拿橡皮和同桌交换的,妈妈紧接着又问同桌是自愿的吗?你的那块橡皮又小又旧,他怎么会拿这块崭新的橡皮和你换呢?

乐乐此时已经表现出有些不耐烦,他对妈妈说,同桌说那块橡皮擦的干净,所以主动和自己换的。

妈妈听后当然无法相信,直接表示,如果乐乐不说真话,就在微信群里当着班级同学的面问同桌的家长。

问就问,乐乐丢下这句话后,一个人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乐乐做出的这种反应是明显的心理暗示,虽然妈妈没有说完她想要说的话,但是乐乐已经知道了妈妈接下来会说什么。

显然对于妈妈对自己将要进行的教育乐乐很反感,所以自己单方面的终止了和妈妈的交流。

什么是暗示效应呢?

暗示效应,百度百科上将其定义为: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暗示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领会父母的意图,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完成某件事情。

为什么家长会时常流露出暗示效应?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习惯性的用自己的意图去揣测孩子,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投射效应。

具体来说,如果家长自己有某种兴趣爱好,那么他们就会不断的向孩子灌输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多么有趣,希望孩子也能和自己一样,按照父母期待的线路去发展。

但是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并不是他们的附属品,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识,会有自己为人处事的风格,当然也会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这些都未必和家长相同,所以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主观意愿,肯定会遭到孩子的反感。

孩子什么时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对暗示的期待目标不认可

父母会抓住身边的一切机会教育孩子,比如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某些成功人士之后,就会告诉孩子要向他们学习。

当然这时父母不会表达出自己的强迫之情,但是却会婉转的提出自己的希望,比如希望孩子和朗朗一样学钢琴,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孩子对这样的暗示期待目标根本没有认同之感,他们不愿意学钢琴,对出人头地也无法理解,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按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现不同于父母规划的人生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父母的暗示效应,孩子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2、感到自己处于被控制状态

在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DT)中指出:自主需要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之一。

只有孩子发自主观意识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体现,自然有着非常高的完成意愿。

但是如果孩子本身并不想做这件事,而是被父母强迫要求去完成,那么他们就会失去主观能动性,完成意愿也会大大的降低。

3、接收到的暗示内容引起不愉快的回忆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场景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画面,孩子因为粗心做错了题目,父母会反复问他们为什么做错?

但是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不会再粗心时,反而又会引起父母的勃然大怒,不断的反问孩子,为什么总是改变不了粗心的毛病。

这会导致孩子在以后接到类似的暗示内容后,他们的大脑里很快会出现以往不愉快的经历,所以会刻意的回避问题,避免像以前一样被父母指责。

而这种明显带有情绪性的抵触行为,正是孩子逆反心的表现,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应该尝试用非语言沟通的方法更好的和孩子交流

1、学会和孩子同理心对话

孩子希望父母能够站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与自己沟通,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权威,高高在上的命令自己、要求自己。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出现情绪时,父母应该学会蹲下来和孩子目光平视,用冷静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肆意爆发。

这样平等的交流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能够让父母更好的理解孩子,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只有把对话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让沟通得以继续,而不是在中途被孩子不耐烦的打断。

2、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相信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他们想听父母的话,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但很多时候也许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也无法取得好的成绩,无法让父母感到满意。

这时他们自己也会悲观失落,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理解,希望父母能够引领自己走出不良情绪。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学会感同身受,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看到孩子的努力,知道他们也想进一步。

所以轻轻地抱抱孩子,拍拍孩子,或者用手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鼓励,这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相信孩子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做到不让父母失望。

3、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

只要是人都会有情绪,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当情绪爆发时,就会变得非常冲动,甚至会用言行去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情绪有了明显的波动,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学会适时抽身,留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当然也是让自己能够平复心情,尽量冷静。

其实有的时候控制情绪的关键时间只在那短短的一二十秒,当父母和孩子冷静下来之后,才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缓和的空间,能够有效避免孩子出现叛逆心,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成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