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假想的朋友正常吗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假想伙伴
有些宝宝在小时候,发现会和空气说话,或者和亲爱的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朋友,然而这个朋友是父母们看不见的,这其实孩子想象中的朋友,自己的假想伙伴,那么,孩子出现假想的朋友正常吗?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假想伙伴?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孩子为什么有想象的朋友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杰尔姆·辛格,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受调查的孩子中,有65%都曾出现过"假想同伴"。
还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儿童在2~3岁的时候就会出现"假想同伴",还有些甚至在1岁半就有了 "假想同伴"。
按照孩子跟"假想同伴"的互动模式来说,"假想同伴"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
陪伴者:陪着孩子一起玩、学习、干活的小伙伴;
知己:孩子倾诉心事的对象;
替罪羊:在孩子犯错时,会拉出来背黑锅的角色。
有时候,"假想同伴"只扮演一种角色,比如陪孩子一起玩耍,而有时候, "假想同伴"会担任多重角色,比如,既陪孩子一起玩耍,又听孩子倾诉,还在孩子犯错时背黑锅。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想象出了一个"好朋友",难免会有点担心,还会猜测是不是孩子有些孤僻,或者孩子是否太内向,不敢与人交往。
甚至有些父母还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曾说,"儿童在自言自语时,会主动使用以前和他人交流时成功使用过的语句。儿童这样做不是为了和他人交流,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
还有些专门研究"假想同伴"的科学家们发现,孩子对真实世界和假想出来的世界区分得很清楚。随着年龄地增长,他们很清楚在哪些人面前介绍自己的"假想同伴"是安全的。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假想同伴"的出现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也不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面对孩子的假想同伴如何正确引导
1、不要嘲笑孩子的天真,要陪孩子与假想伙伴友好相处
其实,很多家长想阻止孩子与假想朋友互动,是因为担心孩子混淆假想的伙伴和真人之间的区别。
那么,孩子能否很好地区分真人和假想伙伴呢?
心理学家泰勒也对此做过实验:她让一名成人充当提问者,非常认真去提问那些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关于他们的假想同伴的各种问题,比如,"恐龙高金的尾巴有多长"、"罗斯的巨人爸爸有多高",等等。
她发现,在实验中,孩子会经常打断问题,很明显在担忧提问者的脑袋是否清醒,因为他们在不断提醒提问者,这些角色只是假装出来的,都不是真的。
这说明,孩子清楚知道,这些伙伴是想象出来的,他们知道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差异,孩子能够区分假想的朋友与真实的人,他们甚至会自发讨论这种差异。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假想同伴会慢慢自己消失,甚至新的想象活动往往会取代假想同伴。
2、利用假想伙伴,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由于孩子与假想伙伴之间互动时,会自己去构想假想伙伴的想法、动作、语言等,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良好时机。
3、利用假想伙伴,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由于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善于猜测别人的心思、感受和行为,而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心理理论"。
孩子的心理理论,大概在孩子13~15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变强,她能更好地理解别人、跟别人互动。
心理理论会在孩子3~4岁时突飞猛进,5岁时达到健全。
而在与假想伙伴的互动中,孩子不再只关注自己的想法,而是努力去想象别人在这个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拥有这样换位思考和同理心的技能,能让孩子在真实社交中与别人沟通更顺畅,可以更好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所以,大人可以有意无意与孩子聊聊他的假想伙伴,甚至可以创设情境,并引导他使用一些表达情绪、愿望、心理活动的词,比如"开心"、"伤心"、"喜欢""想要"等等来描述假想伙伴的状态。
或者进一步,跟孩子和他的假想朋友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扮演里面的一个角色,比如扮演老师、医生等等,然后问她一些问题,比如,"你想要这个玩具,小熊妹妹不给,你该怎么办"等等,看她怎么处理。
其实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的再现,可以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4、发挥假想伙伴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的言行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家中有低龄孩子的父母,应该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有些行为,不想孩子去做,可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而干巴巴讲道理更是不行,往往孩子不是听不懂,就是听不进去,甚至越说他做得越频繁,让家长特别头疼。
其实,这时,不妨把他的假想伙伴请出来,说说他假想伙伴是怎么做的,发挥假想伙伴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的言行往好的方面发展。
因而,孩子有假想伙伴,若家长懂得正确引导,其实是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的。
以上就是有关孩子出现假想的朋友正常吗,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假想伙伴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