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网

女孩哭喊着说到:“妈妈求你离我远一点……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不是贫穷而是给不了孩子安全感!

发表于:2025-01-10 作者:好孩子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0日,原标题:"妈妈,求你离我远一点":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而是..……妈妈触犯了女儿的安全距离。 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认知框架, 如果妈妈干涉孩子的成长, 不理解她的独立, 不理解她想要脱离自己的

原标题:"妈妈,求你离我远一点":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而是..……

妈妈触犯了女儿的安全距离。 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认知框架, 如果妈妈干涉孩子的成长, 不理解她的独立, 不理解她想要脱离自己的控制。 为什么你不能当一个妈妈的乖宝宝,整天陪着我?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幸福实验室》第二季有一期节目,

非常有意思。

节目组邀请了亲子两代人,

在一个游戏里测试彼此的边界。

10个私密问题中,

女儿有3个问题不愿与妈妈分享,

那她的心理安全距离是"3"。

而妈妈对女儿没有秘密,

也就是说她的心理距离是"0"。

测试开始,节目组对妈妈问出问题:

你偷看过孩子微信吗?

你会问孩子为什么发这样的朋友圈吗?

孩子男友你不喜欢会干涉吗……

"是"前进一步,"否"原地不动。

只见妈妈前进一步,

又前进一步……

距离女儿越来越近。

最后,节目组亮出警告:

妈妈触犯了女儿的安全距离。

妈妈毫不掩饰失望:

"我不理解,女儿为什么有事情想瞒着我?"

轮到女儿时,

尽管妈妈没有设立安全距离,

女儿的回答还是让她很意外。

"妈妈生病你会劝她去医院吗?

你会干涉妈妈的着装吗?

你会质问妈妈发的某条朋友圈吗?"

这些问题,女儿都选择了"是"。

最后,女儿与妈妈只隔一线,

尽管女儿自己有"3"的安全距离,

但她毫不客气触碰着母亲的隐私。

不难看出,这对母女的边界并不清晰。

妈妈希望离得更近,女儿想要拉开距离。

叔本华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

靠得太近,会刺痛彼此;

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

亲子之间也是如此。

或许,每个妈妈都想过这些问题:

该不该对孩子有所隐瞒?

该不该和孩子保持距离?

每个孩子也都有过困惑:

妈妈为什么啥都要管?

我什么时候能够长大独立?

心理学家伯恩斯坦在《适度依赖》中,

总结了亲子关系融洽的奥秘。

他提炼出"幸福的三个因素":

顺应,接纳,平衡。

而通过这三因素,

可以解答大多数亲子关系之间的边界问题。

边界,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

"刀子嘴豆腐心"的闺蜜,

自嘲最近越来越没耐心了。

孩子不听话,她河东狮吼;

孩子对着干,她一顿指责。

其实,她也曾想过当个温柔的好妈妈。

但每次她发完火,

母子冷战几分钟,

孩子就忘光了。

仿佛啥都没发生,

又缠着她亲昵地说:

妈妈,我要你抱抱我!

"孩子把我惯坏了,

发火成本这么小,

根本收不住啊。"

闺蜜苦笑着说。

我说:

那是因为你孩子才2岁,还小。

这个阶段的孩子,

正处在依恋关系成型期。

他们迫切渴望妈妈的关注,

最好像"连体人"一样不分离。

妈妈就像空气,

他需要她,

因为离开就会感到窒息。

所以,无论妈妈怎么对娃,

娃都会一如既往依赖她。

但是,再过4年,

孩子进入儿童期,

一切就不一样了。

他开始追求独立,

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思考与人相处的距离。

母子距离,

也是他必须思考的一项。

于是,孩子肉眼可见的变化了:

有些孩子开始改口,

从"妈妈"改叫"妈",

只因"妈妈"听起来太黏糊;

有些孩子变得沉默,

不愿和妈妈分享心事,

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里;

还有些孩子越发叛逆,

天冷妈妈让加衣,

他冷得直哆嗦,

但就是不穿。

这是孩子变坏了、调皮了、不服管了吗?

不是的,他们只是在成长。

不断试错,探索最佳母子距离。

通过不断尝试得到的经验,

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认知框架,

他会越来越清楚:

我该和妈妈离得多近,彼此才舒服?

这期间,妈妈最好的做法是:

顺应孩子的改变。

当他试错时,不要小题大做。

该做饭做饭,该上班上班。

妈妈顺其自然,就是一种无声的配合。

如果妈妈干涉孩子的成长,

逼着孩子保持透明,

即使内心并不情愿,孩子往往也会妥协。

但妥协的结果,后患一生。

纪录片《零零后》中,

男孩小坤有一个干涉过度的妈妈。

她竭力保护孩子远离一切危险。

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

学什么爱好,都是妈妈说了算。

哪怕孩子参加夏令营,

她也要"远程操控"。

小坤丧失了自我边界,

他没有自己的爱好、思想、主见,

唯一的愿望是:

想回到妈妈肚子里去。

6-12岁的孩子,

需要通过建立边界来确定自己是谁,

确定自己在这世上占据什么位置。

失去边界,

意味着这世上没有他的立足之处。

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就会通过"链接母亲",

把妈妈的价值,

当做自己的价值来生存。

于是,唯一可以待的地方,

就只剩妈妈的子宫。

纪录片采访了22岁的小坤,

他的脸上毫无生机,

心态消极,也没有爱做的事。

他长大了,

但人生的遥控器,还是被妈妈拿着。

曾经,孩子想要独立,

妈妈不肯放手,过度干涉孩子边界;

如今,妈妈就算想放手、想让孩子独立,

孩子也做不到了。

而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

边界,要接纳妈妈的自我

很多时候,

妈妈并不觉得自己干涉了孩子。

爱孩子,渴望为孩子操持一切,

奉献全部价值。

这是妈妈的本能。

这种本能,

来自生产前后体内催产素增多,

让女性"母爱爆棚"。

对孩子、丈夫、家人无私奉献。

本能,意味着不受控制、天赋职责。

本能,也意味着头脑发热、不理智。

伯恩斯坦认为,

过度依赖的一方自我更加薄弱,

更容易"一头热",

也更不能理解他人。

电影《囧妈》中,

儿子伊万不理解母亲。

明明整天往他嘴里塞东西,

却不准他吃最后一块红烧肉;

明明家里装了密码锁,

还要在门上加一把铁锁。

他也不理解妻子。

不理解她最讨厌的台灯,

不理解她的独立,

不理解她想要脱离自己的控制。

妻子忍无可忍离婚了,

伊万不理解,

还想方设法要毁了前妻的事业。

伊万的控制欲和不理解,

和母亲一脉相承。

伊万越长大,

母亲控制欲越强:

为什么不再婚?为什么不生孩子?为什么要忙于工作?

为什么你不能当一个妈妈的乖宝宝,整天陪着我?

阴错阳差,

母子俩开始一段6天6夜的火车旅行,

朝夕相处中,

伊万渐渐知晓了母亲的过去。

父亲家暴酗酒,母亲一直在忍让,

这个过程中,

她的自尊、自信和自爱,

被父亲碾压成了灰。

她无止境溺爱、控制、干涉儿子,

是因为她害怕儿子离开。

她那小小的自我,

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根本没有存在感。

活在痛苦中多年的母亲,

从未看到过自己真正的自我;

被母亲操控多年的儿子,

也没机会看到母亲的另一面。

直到抵达目的地,

偷偷排练多时的母亲,

上舞台领唱,

姿态光芒四射。

伊万才发现:

原来脱离了"母亲"这个身份,

她是个很杰出的女人。

过去,母亲不接纳这份杰出,

儿子就是全世界,她没功夫照顾自己;

现在,儿子长大了,

她想做回自己,

看到自己"母亲"之外的自我价值。

每个妈妈,成为妈妈之前,

都首先是一个人,独立、优秀、自由。

当妈之后,

我们也应当接纳自己这部分价值。

为孩子活,

为丈夫活,为家人活,但也要为自己活。

两种活法彼此分离,

又彼此靠近,

人与人之间才能边界清楚。

就像《妈妈天生了不起》中写的:

当妈首先要自己爽。

回归自我,保持边界。

自己舒服,他人也舒服,

才是恰恰好的边界距离。

边界,要平衡疏离感和依赖感

《幸福实验室》邀请母女做完边界测试后,又邀请了一对父女。

父亲对女儿的安全距离,是"5";

女儿对父亲的安全距离,是"0"。

数字越高的一方,越重视隐私。

父亲解释过高的安全距离:

"孩子已经长大了,过去我努力维护她,

现在,她应该学会尊重我;

我可以在她困难时资助她,

但她不能再主动找家里要钱。

因为,她已经长大。"

女儿对父亲的解释,并十分认可。

但她说:

我懂我爸的意思,我早晚要长大的。

其实,把爸爸换成妈妈也一样。

这对亲子家庭已经分居,

各过各的生活;

但他们的心理距离,

紧靠着彼此。

最后复盘环节,

两代人选择面对面,开诚布公地谈话。

而开篇提到的那对母女,

尽管彼此都没有什么隐私,

但他们的心理距离,最遥远。

因为,最后复盘环节,

他们选择背对背回答问题,

只因为,有些问题面对面不敢说出来,

也不敢回答。

瞧见了吗?

亲子之间,不是抓得越紧,就靠得越近。

而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有紧有疏,理智地寻找一个平衡点。

边界是相互的,

妈妈有边界,

孩子才能拥抱自由;

孩子能独立,

妈妈才能做回自己。

因为边界缺失产生的不安全感、占有欲和焦虑感,

就会烟消云散。

网上有句脍炙人口的话:

距离,从不会分开两颗真正在乎彼此的心。

母子之间,彼此寻求链接是本能;

能够恰到好处的链接,是才能。

孩子生来只能看到一个角落,

正是妈妈的边界,

引领他看到整片大地,拥有自己的王国。

猜你喜欢

孩子脾气"一点就着"停不下来?家长这样做 孩子会感谢你!

那些专坑孕妇的谣言,你中招了吗?

针对孩子专注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的问题,家长可以先给他制定目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