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网

儿童在危机事件中的这些反应正常吗?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孩子?

发表于:2024-12-26 作者:好孩子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6日,原标题:儿童在危机事件中的这些反应正常吗?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孩子?什么样的事件对于儿童来说会产生心理危机呢?儿童心理危机就是指当儿童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他的应对能力和个人资源时,儿童所产生的暂时性的心

原标题:儿童在危机事件中的这些反应正常吗?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孩子?

什么样的事件对于儿童来说会产生心理危机呢?

儿童心理危机就是指当儿童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他的应对能力和个人资源时,儿童所产生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调状态。比如,遭遇车祸而受伤,目睹亲人受伤离世,经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严重的疫情,失去父母兄弟姐妹,身体受到严重的攻击等。这些事件对儿童来说,都会产生心理危机。

有了心理危机,就一定会有心理创伤,会得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吗?

并不是这样的,相反大多数儿童都会有较好的复原力,可以从这些危机中走出来,并且继续很好地生活。

是不是不用管他们,他们自己就会好呢?

实际上,每个经历了这些危机的孩子,都需要被支持,才能比较好,比较快地从心理危机中走出来,而且最好的支持就是父母的陪伴。已有研究表明,在父母孩子共同经历的危机中,当父母能够表现得情绪比较稳定,做事情比较有力量 ,这些危机事件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较小。孩子最担心的是父母在危机事件中的恐慌和不安,这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打破他们已有的安全感,增加其心理危机程度。

那么孩子们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会有哪些反应呢?

儿童对于危机事件的压力反应各不相同, 在课堂上或家里你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是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或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反应。他们可能会表现出:

1.退化行为, 表现得像更年幼的儿童; 难以适应改变; 抱怨、依赖、需求增加。

2.害怕并回避与危机事件有关的情境。

3.难以入眠、做噩梦。

4.情感淡漠。

5.看起来悲伤或沮丧、总是哭泣。

6.不寻常的安静或退缩。

7.冷漠, 对平常喜爱的事物缺乏兴趣。

8.肠胃不适,频繁拉肚子,不受吃饭,头痛乏累,感觉上不来气,全身紧张或其它躯体不适。

9.攻击行为、不顺从、顶嘴、破坏行为、偷窃等。

10.易怒, 情绪阴晴不定,情绪好像不受自己控制。

11.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好动、无法做决定、健忘、做事效率降低。

12.课堂表现不佳, 精力不足。

13.学习能力下降,同学关系不良。

14.带着恐惧的神情重复与危机事件相关的游戏或言语。

15.不愿意讨论或回想与危机事件有关的事。

16.过分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17.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可能不同, 例如7 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退化行为较多,而攻击行为多见于年龄较长的孩子。而最好的观察指标是儿童在行为上或外表上出现的任何不寻常的改变。

上述这些行为正常吗?

这些行为在危机事件发生的1-2周内出现是正常的,通常在父母或周围成年人的安抚下,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通常在危机事件一个月后,这些表现就都会消失。如果这些表现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那就最好是带孩子见专业的儿童心理工作者,一起来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危机。

哪些孩子更需要我们关注?

1.直接经历或高度暴露在危机事件中的孩子, 如自己受伤、家人死亡、目睹惨烈场面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丧失亲人是他们最大的危机。

2.经历人际关系, 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角色或日常生活巨大变化的孩子。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危机感。

3.灾害发生前就有心理或学业上困难的孩子,危机事件比较容易引发孩子之前的心理困难。

作为父母或老师该如何帮助孩子?

1.留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尤其是高危孩子, 对于有些表现过分乖巧的孩子, 也需要多加关注, 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隐藏的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2.提供安全与支持性的环境,愿意回答孩子的疑问。多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 尊重他们独处的需要, 但是要避免他们自我隔离;为他们提供资料,回答他们的疑问,让他们明白发生了什么,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谎。

3.适当的身体接触,比如较小的孩子可能会主动寻求拥抱,这可以给孩子安全感;但有的孩子 此刻可能身体较以往敏感,会回避父母的拥抱,父母也不要强求与孩子有身体接触。

4.父母或者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于孩子抚平创伤的活动。比如制定科学有序的作息;在组织开展安全轻快的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画画、听音乐、讲故事等。如果年龄较大,比如已进入青春期,也可以为离世成员做一些仪式性的悼念活动。

5.作为父母或者老师,在经历这些事时,有时也会承担较大的压力,所以也要照顾好自己。必要时也要求助他人,比如家里的亲戚,帮助你分担一些家务等。当自己无法缓解压力时,还可以求助于专业人士,不要独自一人承担。

6.老师或父母也可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能够识别需要专业人士帮助的孩子, 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专业帮助。

有哪些事,哪些话千万千万不能做吗?

下面这些话,或事情一定不要做:

对孩子承诺未必可能实现的事, 做没有十足把握的保证;

让孩子重复看到悲惨恐怖的场面;

期望每个孩子的反应都一样;

取笑孩子的异常情绪或行为;

强迫孩子坚强;

四处散播孩子对您说的话;

对孩子的想法妄加评论;

不要说一些不切实际的鼓励或安慰的话, 如果不知道哪些话不该说, 那就什么都不要说, 只要倾听就好。

也许你也有以下的疑问:

1.面对孩子沉默不语或很情绪化、大吵大闹、愤怒、不合作时,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这些现象一般都是由危机事件引起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好转。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充当或帮他们找到照顾者, 多给孩子陪伴, 保护他们远离事故现场。给孩子适当的拥抱, 温柔的安慰他们会有帮助; 尽量的容忍宽容, 但要注意如果这时孩子提出某些无理的要求, 应该予以温柔而坚决的回绝。

2.什么样的孩子需要专业帮助?

孩子的抗压力能力和适应能力其实很高。若孩子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仍表现得很逃避事件现场,麻木、对创伤事件没有反应或过度反应,做出一些高风险行为,以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要专业人士协助。当然,如果您不能分辨或难以处理孩子的某些问题时候,也可以 请专业人士协助。

3.我们是否应该再次跟孩子倾谈危机事件?

不必刻意提及。可以顺其自然的回应孩子的提问, 用他们理解的说话方法, 给他们解释他们的提问, 教他们如何面对突发事件。

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有结束的时候,对此我们要抱有坚定的信心。困难结束后,我们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要急于让孩子恢复笑脸,多听听他的苦恼。也不要被他的苦恼羁绊,带他从苦恼中走出来。如果一人之力不足够,那么就学会求助。会求助的父母对孩子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他们也会学习到求助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创伤与复原》,Judith A.Cohen等著 耿文秀等译

《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策略和应用》,张英萍

了解更多,可以参加下面的公益微课

繁星微课||儿童青少年心理创伤与复原四讲

责任编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