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这三个字比“别闹了”更管用
原标题:孩子发脾气?这三个字比 "别闹了" 更管用
作者 | 桑榆晚
最近越发觉得自己养了个「假儿子」。
早晨做好饭,给他放在桌子上,还没吃两口,他突然把勺子往旁边一扔,「我不吃了!」
去上个厕所,回来看见他把玩具扔了一地。
我还没说话,他倒好,直接把手上的玩具一扔,发飙说「臭妈妈,我再也不理你了!」
无缘无故发脾气,真的让我苦不堪言。
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前一秒兴高采烈,风平浪静,下一秒暴风骤雨,天崩地裂。
关键是,真的很棘手:
讲道理吧,他根本听不进;
不理不睬冷处理,孩子哭得更伤心;
对孩子妥协吧,又怕惯坏了孩子。
其实,孩子发脾气不是坏事,关键看家长怎么处理。
发脾气,是大脑在发育
之前看过一个育儿节目。
爸妈叫孩子吃饭,5岁男孩突然发起了脾气。又是发飙,又是扔枕头,后来索性抱着门框砸东西。
看到闹脾气的孩子,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冷处理。
爸爸转头就走,妈妈也在一边冷冷地看着。
「你别再闹了。」
「哭够了吗?」
相信很多家长也会这么做,但显然没起作用,孩子嚎啕大哭,谁劝也不管用。
看到局面收拾不住,他们决定--讲道理。
即使苦口婆心劝说孩子,让他在应该吃饭的时候吃饭,但孩子还是毫不犹豫拒绝:「我就不要!」
无奈之下,父母拿出「杀手锏」--威胁。爸爸说要拿来戒尺,孩子才终于不哭了。
冷处理、讲道理,继而以威胁的方式压制脾气,不了解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这些做法无疑是简单粗暴的:
表面看似解决了问题,却为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后患。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其实孩子发脾气,并不是任性。
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落后。
6岁以前的孩子,脑部发育还不成熟,一旦被情绪控制,很难用理智去控制行为,用意志去克制怒火。
不是孩子不想停,而是做不到。
父母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把脾气收回去,其实是有悖孩子大脑发育规律的。
发脾气,有可能源于挫败感
《超级育儿师》里一个5岁男孩,是一个很爱发脾气的「问题小孩」。
不小心把积木碰倒了,马上躺在地上撒泼打滚。
和爸爸踢球,比分刚一落后,他就开始闹情绪。
和别的小朋友玩,只要比赛输了,就会不分场合发脾气。
为了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这位爸爸是这么做的:
只要孩子发脾气,爸爸就会带着他出门,让他冷静,并且规定「不冷静下来不准回家」。
然而效果并不好。
即使孩子暂时控制住了脾气,没过一会还是心里憋气,而且治标不治本,这样的状况还是会继续。
其实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
认为孩子发脾气是「任性」,采取的措施也往往是,强迫孩子冷静、控制。
实际上,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的表现。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5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
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暂时跟不上,当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时,心理就会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
愿望和实际能力的错位,使他们更容易发脾气。
父母应该做的不是制止,而是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输赢观念,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发脾气,有可能是感觉不到爱
闺蜜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早饭后,孩子无缘无故大发脾气,饭不吃,觉不睡,把毛绒玩具狠狠地扔在地上。
闺蜜很是不耐烦,好不容易出差回家,孩子就这么不听话。于是索性不再搭理他。
过了一会,她在上厕所,孩子怯生生地推门进来,眼眶红红地说,「妈妈出差,三天没回家,想让妈妈抱抱我。」
那一刻,闺蜜懊恼不已。
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很可能是他们以为自己不被爱。
在《妈妈是超人3》中,霍思燕闺蜜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嗯哼突然冲妈妈发脾气、还放狠话。
我也不想跟你说话了;
晚上不跟你睡;
你让我干什么事情,都不帮你干了......
让嗯哼性情大变的原因居然是,妈妈忙着照顾客人,忽略了他,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
心理学上讲,孩子发脾气,因为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而孩子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孩子不会表达,只能用发脾气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来传递情绪,引起大人注意。
孩子其实不难哄,只有父母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因」,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孩子闹脾气的「果」。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
「一个人的情绪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也就是说,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怎么处理,直接影响到孩子情商的高低。
1. 接纳孩子的情绪
曾经有妈妈讲过这么一个生活片段。
某天晚饭后,孩子用积木搭了三个飞机,他激动地手舞足蹈,却一不小心摔倒在刚搭好的飞机上。
「哗啦」一声,飞机立刻被砸得散成了花,变成一堆碎片。
眼看好不容易搭好的飞机塌了,孩子瞬间炸了。他乱蹦乱跳,发疯一样捡起地上的毛绒玩具,使劲扔向厨房,然后跑到厨房再捡起,再使劲扔回来。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这个妈妈接下来做法就很优秀。
她先是共情孩子,对他说,「宝贝,这么漂亮的飞机被砸散了实在太让人伤心了,而且还很让人生气。」
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一些了,这个妈妈又做了第二件事,帮孩子把坏情绪进行了「转移」--建议孩子再搭一个更大的飞机。
「妈妈有个建议,我们再摆一个超大型的飞机怎么样?」
孩子马上点点头说,「不过你得帮我。」
从飞机散掉,到孩子发泄完脾气重新坐下来摆飞机,只用了5分钟。
这是一个化解孩子「情绪风暴」的正面案例。
在孩子的情绪爆发点,讲道理和打骂都是没有正面作用的。
「接纳」是让孩子的坏情绪向外宣泄,「转移」是帮孩子构建好情绪。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胡可的做法也很值得借鉴。
在吃饭的时候,小鱼儿一直在玩弄新玩具,他还要求妈妈帮他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胡可让他专心吃饭,小鱼儿开始翻白眼,闹脾气。
胡可没有制止,也没有冷处理,而是第一时间送上「我知道」。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可是现在是吃饭时间,这是规则,你要遵守。
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也很想带走,但是规则不能带走。
「我知道你很难过。」
「你是不是很生气?」
「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很伤心的。」
这样的句子,远比一句「别闹了」要管用。
2. 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
朋友的女儿才4岁,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
见人会夸人:「阿姨你真漂亮,我看见你心情都变好了。」
想要什么东西会说得很清楚:
「阿姨,你这个玩具我可以玩一下吗?一会儿我就还给你,好吗?」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想来情商不会低。
问起怎么培养孩子,朋友说方法很简单,就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发脾气,朋友总是会提醒她「说出你的感受。」
比如朋友会常常做示范,让孩子知道一些情绪语言:「我很生气」「我有点不高兴」「我要发脾气了!」……
在发完脾气后,还会引导孩子分析情绪。
「你刚才生气是因为什么呢?」
「你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照顾你生气了吗?」
将发脾气的理由说出来的过程,也是帮孩子进一步强化理智脑使用的过程。
孩子的情绪效能感的发展,需要经历被捕捉、被示范和被强化三个阶段,最终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情绪表现力。
当孩子的语言表达增强了,情绪的表达就多了一个通道。
3. 给孩子台阶下
学者马未都讲过一件儿子小时候的趣事。
有一次他带儿子上街,事先约定好不买玩具。
可是儿子一看到玩具就走不动了,吵着要买,哭得十分伤心。马未都觉得大庭广众之下,这么哭闹很下不来台,就生气地对儿子说:「要哭回家哭。」
儿子真的不哭了,乖乖回家。
不过令马未都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回到家之后的反应:
他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房子中间开始痛哭,一边哭一边说:「等我长大了,绝不让我儿子受这么大委屈。」
那一刻,马未都十分愧疚,直言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
这样的情形,很多家长应该都遇到过。在公众场合,孩子发脾气总是让家长很为难。
妥协吧,怕纵容孩子;强硬一点吧,怕伤害孩子,而且有时候还不起作用。
李玫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马未都:「你可以和他协商,比如说,今天咱们没计划好,但是咱们可以回去好好研究,怎么攒钱来买。你要给孩子留一个出口,留一个希望。」
一味地呵斥,很可能激化孩子的脾气。
制止和漠视,又会加重孩子的委屈感。
给孩子留一个台阶下,就是一个缓解问题的出口。这个出口,是让爱照进来的地方。
4. 让孩子感受到爱
在《正面管教》里有一个故事:
因为4岁儿子总是突然大发脾气,这位父亲深感沮丧和困扰。
而且父亲越是斥责,孩子的情绪就越强烈。
后来,这位爸爸换了个办法,没想到效果意想不到的好。
当他的小家伙又一次突然大发脾气时,这位爸爸蹲了下来,向孩子大喊:「我需要一个拥抱!」
他的孩子一愣,抽泣着问道:「什么?」
爸爸再次喊道:「我需要一个拥抱!」
儿子看上去完全懵了,但他停止了哭闹,并且有点儿不情愿地说:「好吧。」
然后,他动作僵硬地给了爸爸一个拥抱。但是很快,僵硬就消失了,父子俩融化在彼此的怀抱里。
过了好一会儿,爸爸说:「谢谢,这正是我需要的。」
儿子嘴唇微微颤抖说:「我也一样。」
一个小小的抱抱,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孩子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这样的特权和宠爱,我们做父母的完全可以给他们。
身体接触以及爱的表达,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孩子发脾气,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比起不耐烦的「别闹了」,一句饱含理解和爱的「我知道」要好得多。
孩子发脾气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成长的机会。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纳和理解中,自信阳光,所向披靡。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冷静且文艺,用文字陪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