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孩子“听话懂事”是种悲剧,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
电影《狗十三》是由著名导演曹保平执演,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这个影片的主角的名字叫李玩,她早年父母离异,她便一直跟随着她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后来,她的父亲再婚,后妈也生了个儿子,而她的爸爸也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她,就连弟弟的降临,她都不知道。
对此她也非常生气,但爸爸毕竟是长辈,所以她也毫无办法,只有默默忍受。
后来,她的爸爸给她送了一条小狗,李玩为这条小狗取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李玩也一直很喜欢这条狗狗,把它看作了自己的小伙伴。
李玩的爷爷奶奶也一直特别疼爱李玩,他们疼爱李玩的同时,也一直要求李玩要懂事、要听话。
他们自认为做着为孩子好的事情,但如果孩子不接受他们的好,他们也会因此而指责孩子,为孩子贴上"不懂事"、"不听话"的标签。
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对李玩的所作所为,看似普通常见,却又存在着错误,可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本身的错误,只懂一味指责孩子。在这部电影中,也频繁出现了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将为大家仔细分析一下。
电影中频繁出现的两个"符号"
一:第一次出现的两个"符号"
牛奶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好,李玩正处于青春期,身体正在发育,所以奶奶一抓住机会,总会让李玩喝牛奶。
奶奶这种行为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她却没有考虑过,李玩她有乳糖不耐受,并不能喝牛奶。
她每喝一次,便吐一次,让她十分难受,可是奶奶依然不依不饶地逼着她喝牛奶,当看着李玩难受地把牛奶吐出来时,奶奶只是诧异地说了一句:"这孩子真的不能喝牛奶?"
这时候,李玩吐出来的牛奶被爱因斯坦舔干净了,看着狗狗喜欢喝牛奶,所以每次李玩都会偷偷把牛奶给狗狗喝。
所以,第一次出现的这两个符号就是牛奶和爱因斯坦。
二:第二次出现的两个"符号"
每二次出现的两个"符号",同样也是牛奶和爱因斯坦。这一次,爸爸带着李玩参加了酒席,在这次酒席上,爸爸让女儿以牛奶代酒向举办酒席的主人敬酒。
由于李玩乳糖不耐受,所以她拒绝喝牛奶。
但爸爸却不相信李玩不能喝牛奶,由于爸爸忙碌于工作,就连李玩的弟弟也不能喝牛奶他也不知道。
他只觉得孩子这是不听话、不懂事,所以才不愿意喝牛奶,最后,李玩被逼着喝下了牛奶,在厕所里吐得死去活来,非常可怜。
由于爸爸对女儿的不关注,让女儿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虽然她喝了牛奶很难受,但心理更因为爸爸对她的不理解与不关注而难受。
回到家里,她把她所有难受和不愉快跟爱因斯坦说了,这个时候只有狗狗在旁边陪着她,舔干她脸上的泪水。
三:第三次出现的两个"符号"
第三次出现的两个"符号",也是牛奶与爱因斯坦。因为李玩和爱因斯坦的关系更加亲密,爷爷奶奶给她准备的牛奶,她都偷偷拿给爱因斯坦喝。
这让爷爷奶奶发现了,觉得因为有爱因斯坦这只狗的存在,他们的孙女才这么不听话,不懂事。
于是,爷爷奶奶把这事告诉了李玩的爸爸,李玩的爸爸决定将狗送走。
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找了好久都没找到。这时候,她遇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给她递了瓶牛奶,她看着牛奶,发愣了一下,然后闭着眼睛,拿着牛奶一饮而尽。
最后,她在洗手间抱着呕吐,她的内心非常痛苦,在父权笼罩下,她无力反抗。
符号代表着李玩每一次的妥协与听话,她一次次地妥协,对家长的安排敢怒不敢言,她只能做无声的反抗,更是代表李玩被迫妥协时,心中的无奈与痛苦。
这两个符号出现在不同场景下,反映中国式家庭教育现状,"在父权笼罩下,少女无力反抗",最后,李玩也成为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站在高处"独裁",孩子总是无声反抗最后妥协
一:孩子处于弱势,无法与家长抗衡
孩子处于弱势,因为家长是长辈,更是养育孩子长大的人,如果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不满意,孩子也只能做无声反抗,最后无奈地妥协。
因为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总会站在高处独裁,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做着伤害孩子的行为。
但由于孩子处于弱势,无法与家长抗衡,最后只能做无声的反抗,无奈地妥协。
二:家长性格太强势
为什么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站在高处"独裁",孩子总是无声反抗,最后妥协?因为家长的性格太强势,容不得孩子拒绝,如果孩子拒绝,就会遭到他们一顿教训。
由于家长的性格太强势,对于他们的要求,孩子也只能做无声的反抗,最后直接妥协,成为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三:家长要求孩子要听话懂事,孩子不敢反抗
中国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听他们的话,懂事、乖巧。所以他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总会告诉孩子:"
你们一定要乖乖听话、要懂事一点,这样才是好孩子。"
所以家长总是站在高处"独裁",而孩子为了成为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不被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以他们总是无声反抗,最后妥协。
父母急切地想让孩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尽量适应社会,对孩子成长不利
一:孩子要学会隐藏自我意识,迎合父母
家长迫切地想让孩子长成"自己认可的样子",尽可能地契合社会。久而久之,孩子会为了迎合父母,而隐藏自我意识。因为家长的独裁,让他们只能做无声的抗议,就算心中不满,也不能直接言明。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也会因此而失去自我,他们会为了迎合父母而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初心的事情,也会造成孩子低自尊的心理。
二: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迫切地想让孩子成为自己认可的样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乖孩子,让他们尽可能地契合社会,这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这明显就是打着爱以及为孩子好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也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
三:失去童真
在父母的长期压迫和控制之下,这也让孩子承担了他的年龄不该承担的重负,这样的孩子童年 也是不快乐的。
很多心理早熟的孩子,便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他们会变得沉默寡言,在父母面前非常乖巧、听话、懂事。
家长这样的养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失去了他该有的童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电影《狗十三》:李玩"听话懂事"的悲剧,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典型。
李玫瑾教授曾在节目中说过: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教育出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而是教育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想法、有主见的孩子。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平时要多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多陪伴孩子,让孩子选择他想过的人生,懂得对孩子放手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