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2名考生高考违规成绩无效:缺乏规则感的孩子,人生走不远
文/霓裳
01
多少人生断送在没有规则感上
前阵子,仝卓自曝"往届生改应届生身份",一石激起千重浪。不仅他自己的演艺生涯被断送,由此掀起一阵查处高考违规违纪的浪潮,不少犯规者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今天又看到一个消息,浙江12名考生高考违规,成绩无效。多年的努力就这样毁在了没有规则感上!
还有不少成人辛苦打拼半辈子,好不容易事业有成,却因为违反了社会法规而让多年付出毁于一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至于那些缺乏规则感的熊孩子,惹祸端的事更是屡见不鲜:撕毁名画、高空抛物致人重伤甚至死亡、公交车上随意踢人被打成重伤……
一件件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从小缺乏规则感的孩子,未来人生走不远。
"行为不符合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规矩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环境,在社会上更受欢迎和尊重,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人生弯路。
没有规矩的孩子,只会处处碰壁。要让孩子学会更好地适应这个真实的世界,从小就需要有规则意识。
因此,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件不能忽视的事。
02
什么时候立规矩最好?
一、1岁以前的婴儿不需要立规矩,他们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当孩子过了1岁,自由行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有了破坏力,这时父母就可以渐渐给孩子立规矩了。
二、不同时期的孩子,享受自由与需要遵守的规矩是不一样的。
例如:3岁前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需要。
不能用铁丝去捅电源插座(不是用训斥或打骂孩子的方式,而是用合适的方式把这些东西保护起来);
不能把塑胶的袋子,套在自己或其他小孩子的头上;
不能爬到阳台外面的栏杆上;
不能伤害自己和他人,等等。
在保证孩子和他人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享有自由探索的权利。
三、原则上立规矩越早越好,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2岁左右。
这是他的自主意识与思维方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立规矩的最佳时期,此时立规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一旦建立了规则意识,今后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公共规则。
人都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对第一次的事物和经历印象深刻,并形成一种很难抹去的底色。
3岁前的孩子很多经历都是人生的第一次,因而,把握好"第一次",可以产生对后面的导向作用。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独立上厕所时,我们告诉他正确的姿势和上完厕所后及时冲水、洗手等规矩,孩子后面就能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若是到了4、5岁再去给孩子立规矩,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我们就要花费多倍的时间精力,且收效也没有那么好。
四、有些家长等到孩子十几岁,出现了较棘手的行为问题后,才发现立规矩的重要性。此时显然已经太晚了,父母已经管不住孩子了。
如果以前没有给孩子立过规矩,现在突然给他一个界线,他会很不习惯,由内而外进行抵触。
很多孩子会在新规矩面前,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此时你的坚持,会激起他激烈的反抗与情绪反应。
如果孩子正好处于青春期,你立的规矩他不遵守,你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否则他轻则与你对抗,重则离家出走甚至以性命相威胁。
03
给孩子立规矩的误区
一、家长单方面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立规矩
这样的规矩自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同时也让孩子以为规矩只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利益,继而抵触外面的规矩。
家长要记住,规矩不是为了方便父母管教孩子,更不是为了图省事,或满足父母的单方面需求和愿望,而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
二、规矩由家长说了算,父母可以凭心情随时随地更改或增减规矩
这样朝令夕改的规矩,是无法执行下去的。
首先,规矩不是父母的工具,更不是父母情绪化的产物。其次,规矩是需要标准和客观性的,相对稳定的。
否则让孩子觉得既然规矩可以随时更改,那也可以随时破坏,所以没有必要遵守,还不如看家长脸色来得靠谱。
所以,立规矩的需要参照的主体是孩子的成长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这样的规矩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愿意主动自觉遵守。
三、规矩只针对孩子,父母不需要遵守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自己要先做到。如果规矩只针对孩子,父母自己却不遵守,这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冲突。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父母自己表现出来的不一样。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会让孩子十分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比如,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打人,尤其是,当孩子打大人时,一些父母就会打孩子:"下次还敢打吗?"
这让孩子内心冲突,"你说不能打人,可你自己却打我",那打人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当孩子在规矩面前模糊了自己的认知,他们是没有办法遵守规矩的。他们只能学会了钻空子和说一套做一套,或看人脸色行事,甚至当面和背后表现不一样。
04
给孩子立规矩,家长需要注意这五点:
一、不要让规矩抹杀孩子的个性
规矩是为了保证孩子的良性成长,而不是让限制孩子的行为。如果规矩立得太多,甚至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规矩比孩子本人更重要。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矩期看家长省事了,对孩子的长期发展却是得不偿失。
所以,父母在定规矩时一定要想清楚,这个规矩是我的需求还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如果是前者,建议果断放弃。如果是后者,那就没有问题。
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
规矩的主体是孩子,所以需要孩子的参与。研究表明,当孩子主动参与制定规矩,孩子就会在内心认同这些规矩,从而积极主动地遵守它们。
同时,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可以有效地减少父母的主观倾向,避免制定出不符合孩子成长的内容。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规矩的主人,感受到尊重和爱,而不是父母的强加。
三、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最擅长模仿父母,也可以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父母带头遵守规矩的行为与示范作用,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内化那些规矩。
四、温柔而坚定
温柔是一种不含诱惑的深情,坚定是一种不带敌意的坚决。
温柔而坚定,也就是既让孩子感受到爱,同时又让孩子知道规矩是不能破坏的,一旦确立了,就要遵守并执行。
比如,三岁的儿子要抠电插孔,妈妈大声制止后,孩子哭闹不干。此时妈妈抱起闹情绪的孩子,耐心安抚,并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险后果,让孩子情绪恢复稳定,然后继续正常玩耍。
五、规矩可以修改和调整
规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可以修改和调整的,就像相关规定可以进行适时修订一样。
这种调整,主要是视孩子的成长情况,去除一些已经不合适的,或做一些细节上的调整,适当增加一些有必要的新内容等。
要注意的是,调整不要太随意和随便,家长需要告诉孩子调整的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共同商量修订。
培养孩子规则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反复的过程。真正确立好一个规矩,养成好一个好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都是正常的。
05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让孩子感受到爱,他就能主动自觉地去遵守那些规矩。
很多孩子之所以隐瞒自己的错误,或不愿意承认错误,背后的动机往往是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够好"。而他们最想要保护的,常常是父母对自己的爱。
所以我们立规矩的出发点,应是基于对孩子的爱。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惩罚的是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甚至否定孩子整个人。
孩子犯错固然需要接受惩罚,但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惩罚的是你错误的行为,而不是你。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是爱你的。"
并让孩子明白,犯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这样,孩子不仅学会尊重和遵守规则,也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和面对错误,并学会如何正确而积极地对待错误,从错误中获得成长。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