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前班好不好 孩子有必要上学前班吗
孩子中班上完后要上学前班吗,孩子有必要上学前班吗,很多的妈妈对宝宝的学习和小学即将要面临的世界感到担心,但是有必要给孩子上学前班吗,孩子不上学前班有什么 好处呢,肯定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是送孩子去学前班了,那么吧不送孩子去学前班有什么好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不建议孩子上学前班
为什么不建议孩子上学前班呢?原因有以下4点。
孩子生理和心理没做好准备
学龄前孩子大脑和身体发育不完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少孩子能坐下来进行正规学习。
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家长就让孩子上学前班,抑制孩子爱玩天性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
孩子没有了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便无法发挥,想要在学习中树立兴趣就变得难上加难。
重复性学习让孩子厌学情绪高涨
提前把小学知识填给孩子,孩子做不好家长不理解甚至责骂,未来孩子厌学便成了必然。
重复性学习使孩子丧失兴趣,让注意力短的孩子不许动、不许说话地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会让孩子觉得学校生活索然无味。
学龄前应该以塑造健康人格为主
学龄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敏感期,现在很多家庭的情况是六个大人疼爱一个孩子,无形中给孩子许多袒护,甚至溺爱。
学习并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如果长辈给孩子过分关注或放纵,很容易走两种极端状态,阻碍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无法建立兴趣点,学习必然会困难重重。
孩子学不好会影响自信心的建立,一旦错过幼儿人格形成的敏感期,这种伤害便无法逆转。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在学龄前养成
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储备,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只有本着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才会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独立思考去努力解决问题,今后的学习生活才会顺风顺雨。
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什么都很吃力。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学前教育的重点所在。
高效亲子时光,学习、陪伴两不耽误
与其送孩子去学前班,不如抓住陪伴孩子的短暂岁月,珍惜亲子间的亲密时光,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一些技能和知识。
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使人产生学习兴趣,对于心思单纯的孩子更是如此。
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熏陶容易使孩子产生求知欲。
比如,喜欢阅读的家长,每天书不离手,孩子自然对书本产生兴趣。
反之,如果家长在家里不是打游戏就是刷朋友圈,孩子只会对电脑和手机感兴趣。
如果有了家长的陪伴,孩子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
家长可以采取多提问的方式,麻烦孩子找到答案后教会自己。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充足的研究时间和学习条件,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吸收学习内容。
坚持这种方式,慢慢地家长会发现,学习对孩子来说一点儿也不难。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孩童时期,每个孩子内心都希望得到爸妈的关注,家长要转变观念,倾听孩子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会异常专注,对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家长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洞察孩子的心思,倾听孩子对某事的不同看法,鼓励孩子探索。
孩子对小动物感兴趣,家长抓住这个时期的兴趣点--动物,陪孩子看动物绘本,参观自然博物馆,讲述动物的习性等。
孩子上学后,家长仿照这种方式继续接近孩子的学习,早已习惯这种获取知识方式的孩子,一定会欣然接受的。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家长常把孩子的培养局限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正是这种传统观念,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比如,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数学,让孩子从心里认可数学的重要性。
乘电梯时按正确的按钮,才能保证顺利回家;不同的零食价钱不一样,购物时要做出正确预算……
家里随处可见的素材是建构孩子数学概念的好帮手,孩子天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所以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强烈。
但孩子需要通过大量体验、操作、感受来学习,家长若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多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
孩子的日常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主要活动是玩游戏,家长不能忽视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孩子学习知识最有力、有效的方法。
家长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将枯燥、无趣、生硬的学习方法转为轻松、活泼、游戏式的学习活动。
比如,孩子学习舞蹈时,家长可以扮演火车司机,孩子扮演列车员,随着音乐的节奏家长多做舞蹈动作,同时鼓励孩子一同参与。
这种游戏既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孩子的节奏感,同时可以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陪孩子学本领是幸福的事,趁着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压力,让亲子时光再久一点吧。
对于是否上学前班这个问题,无论家长怎么决定,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你能欣慰地说,没有后悔曾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