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同学都约好了!”妈妈不让出门女儿绝食抵抗,叛逆期咋对待
原标题:"我跟同学都约好了!"妈妈不让出门女儿绝食抵抗,叛逆期咋对待
文丨福林妈咪
过年期间赶上疫情,很多人都调侃自己在家太闲了,实际上却是主动取消聚会娱乐活动,主动宅在家里的。但是这难得的假期不能出门,确实造成了一些不便。
昨天在家听说了这么一个事儿,不远处小区有个上初中的女孩儿,因为妈妈不让出门,和家里闹别扭,原来是放假前和同学约好了过年一起聚会玩儿,为了出门赴约,孩子居然用各种办法威胁爸妈,不光绝食抵抗,还威胁要从窗户跳楼,最后还是被妈妈关进了房间。
我妈听到的时候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冲动,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就为了和同学聚会,居然和自己的父母闹到这个地步,还绝食,这不是拿自己的健康要挟父母吗,凭的还不是父母对自己的爱?
确实,大人第一反应都是,孩子你怎么分不清亲疏远近,同学和父母哪个更重要都拎不清吗?
但实际上,这个女孩儿的事情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在青少年这样一个叛逆期,孩子和父母之间仿佛就是有一条鸿沟,不能互相理解,总是针尖对麦芒,绝食什么的,很多人也并不陌生。
纠结孩子为什么把同学朋友看得这么重没有必要,这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正常现象,青春期孩子非常注重友情,而且此时孩子们天真浪漫,互相约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等等,这些话说得非常真挚,甚至会为了朋友做出很多牺牲,这都是这个时期孩子们单纯美好的情感。
而此时正撞上孩子叛逆和父母无话可说的时期,所以去干预孩子的交友等行为不重要,考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才更重要。
其实,孩子今天的问题,是昨天成长过程的累积,而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明白道理,一步一步都是在父母的引导教育下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子不教,父之过,可以说,即使还不懂事,也是父母一开始的教育出了问题。
很多人说这个例子中的孩子不懂事,但是反过来想想,处理孩子的叛逆,需要父母有相应的智慧,而不是靠孩子懂事。
正如《奇葩说》中颜如晶说的,孩子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是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冲突是难免的,如何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流程,需要父母来奠定。
我们看过很多家庭亲子电视剧, 比如中国的《家有儿女》,美国的《摩登家庭》,都是情境喜剧的形式,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日常,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过程。
这其中的很多剧情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就是在和观众一起探讨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
最常见的如观念冲突、决策冲突,亲子之间都有可能遇到,而且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就会遇到。
观念冲突,是亲子之间对于一件事情的观念会有冲突,不一定影响到行动以及家庭具体事务。
例如孩子喜欢的东西,父母不喜欢,父母喜欢的东西,孩子不喜欢。
孩子在学龄前的后期, 也就是3岁左右,会出现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有自己独立的评价的转变,开始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如果因为观念不同引起冲突,首先父母要意识到,问题往往会出在父母身上。父母总觉得自己的观念是优于孩子的,所以会逼孩子喜欢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是逼孩子放弃他们喜欢的东西。两代人由于经历的事情不同,出生后看到的世界不同,所以观念难免会有冲突,但不一定大人的观念就一定是优于孩子的。
父母还要学会求同存异。
让两套相反的观念同时存在在自己的大脑中而能够和谐相处,这是第一等智慧的表现。家庭中一样,观念不同不代表不能和谐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让他因为有一个开明的父母而骄傲,也让他因为自己可以平等的和父母讨论而拥有自信。
其次,决策冲突。
当孩子又了自我意识,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父母却觉得孩子还没有能力为他自己做主,偏偏要做孩子的主,矛盾就会因此产生。
孩子的自主其实3岁左右就会有,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高的估计,特别想要得到承认,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想要逃离父母的掌控。
决策冲突,就是孩子在自己的事情和家庭的事情上决策权的问题。
关于孩子的事,双反都有自己的理由,在沟通或者吵架过程中也已经充分表达过了,最后听谁的呢?
关于这一点,父母要有一套科学民主的决策流程。
小到孩子现在该去写作业还是可以再玩儿半个小时手机,以及还有孩子今天可不可以出门,大到决定孩子能不能决定父母可不可以要二胎,以及孩子以后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等等。
法律上规定孩子18岁才会有政治权利等权利,考虑到的也是孩子心智不够成熟,所以大人要替孩子做一部分主,但是在家庭中,很多事情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这些事情就是最好的锻炼孩子决策能力的实验材料。
小的决策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交给他,比如三四岁让孩子自己觉得今天穿什么,五六岁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吃什么,七八岁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决定他想买什么,一点点让孩子学会做决定,学会承担决定的责任。
十多岁的孩子,可以决定和谁交朋友,决定自己喜欢什么,决定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性格的孩子,这些也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决定,否则就是在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规定活着,这不是他自己。
家里的事情,可以给孩子做主机会,让孩子有参与感。
比如今年过年准备怎么过,比如家庭今年有个全家出国旅游计划,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如何提前规划等,都可以让孩子参与。
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应该给孩子一人两票,父母一人一票。这样如果孩子自己想做,爸爸妈妈中有一个支持,那么孩子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如果爸爸妈妈都反对,那么就是平票,可以进入下一轮讨论,互相说服,直到最后又个结果。
另外还多些灵活的投票机制,比如申请加入其它人,在听取双方意见后有一票的权利;比如可以增加有限的一票否决权,在关键事情上一票否决孩子的想法。
比如开头提到的例子,父母和孩子对疫情认知不同,对参加聚会的重要性认知不同,互相无法说服,而又涉及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属于特殊事件,父母启用一票否决权,孩子就能知道这件事情的讨论余地,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而不会感到自己的声音没人重视和倾听。
很多家庭其实也存在亲子间的问题,之所以冲突没有那么大,是因为孩子更加懂事,他们承受可一些本可以不承受的东西,他们体谅和孝顺父母,他们选择委屈和妥协。
但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每个家长都能更加成熟和智慧,别让那么多孩子在成长中受伤,被让这些伤害随着时间流逝不了了之。
如果孩子因为不成熟不懂事做了错误的决定,我们会惋惜,更会后悔父母没有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所以说,从小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