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网

2岁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该不该给2岁孩子立规矩

发表于:2025-01-09 作者:好孩子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09日,这个想法看上去是大多父母美好的愿望,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成年人,而我们讨论的孩子,无论是语言逻辑和理解能力,都跟他们的身体一样还处于成长阶段,更遑论还处在生命最早的2岁时期,我们真

这个想法看上去是大多父母美好的愿望,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成年人,而我们讨论的孩子,无论是语言逻辑和理解能力,都跟他们的身体一样还处于成长阶段,更遑论还处在生命最早的2岁时期,我们真的能用成年人的方式来给他们"立规矩"吗?下面的小编为大家分享怎么给孩子立规矩,给孩子立规矩应该怎么做呢?大家一起来引导孩子学习规矩吧。

2岁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曾提到过,人在幼年,也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2岁左右的年纪,95%的孩子在2岁前是通过无意识的印刻和模仿来自动完成学习过程,只有5%的幼儿是通过语言训练完成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所用的行为要求、指示命令,这种用语言传达给他们的道理,只占到他们行为过程的5%。

给2岁前的孩子立规矩这个问题,重点不在该不该"立",而是在用什么方式"立",我们不可能单纯地用语言、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跟一个2岁的孩子"打嘴仗",因为他们基本听不懂成年人的道理,所以我想告诉大家,2岁前当可以"立规矩",但是"立"的方式,不可能像日常中你去跟一个成年人进行沟通讲道理,也不会像跟一个15岁孩子沟通交流。你不会像一个公司老板给员工立规矩那样,把它贴在墙上、写在纸上、用email发给大家。当你作为养育者想给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立规矩,就需要了解其中的窍门方法。

立规矩需要父母创造环境

对于不到2岁的孩子,想给他们立规矩不可能是在口头凭空创造一段经历,因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都处于早期建立过程,他们不能凭经验记忆或是思维整合来"听懂"一段具体命令。

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有爸爸妈妈或是其他养育者在一起,当不同的事件发生时,作为养育者的成年人可以通过手把手教他们去做,来为他建立初步的经验记忆,也就是规矩的本体。当然前提是,孩子必须和你一起做,如果你不让孩子去做任何事情,他无法体验到具体的行为,那就没有规矩可讲。

当你不让他跳,也不让他跳起来后摔倒,转头却给他立了个规矩--"不能跳,因为跳会摔倒。"那孩子就会很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跳后可能会摔倒,没有体会过摔倒的疼痛,这个规矩对他来说就是疑惑难懂的,自然也起不到约束作用;你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能将饭洒到地上,但你从来不让他自己吃饭,那他又怎么能知道规矩是这样的呢?

所以养育者需要在环境里和孩子一起做事,做了以后让孩子体验到这个所谓的"错",体会到可能的后果(摔疼、饭洒在地上弄脏了)然后他才会慢慢明白:原来妈妈是在告诉我,这个事不能做的。

规矩是建立在秩序上的

外部的秩序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当我们从来没教过或引导孩子了解外部秩序的时候,他们就会反复"犯错",比如我们总是告诉他们玩完了玩具要收放到固定的地方,但我们却从来没陪他们一起整理过玩具,也没有示范给他们看过,因此"玩具需要整理"这个外部秩序就从来没有真正被建立。

而外部秩序的建立时间,大多是在2岁到3岁,因此在立规矩之前我们得明白,我们这些养育者不是立规矩者,而是和孩子一起去体验秩序、体验对错的协助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边体验一边犯错,当经历过这个结果以后,他才能慢慢自行建立自己的秩序感。有了这份秩序,他才有规矩。

当你抱怨给不听你立的"规矩",早上6点不起床,首先这还不是规矩,而是一个秩序。最初每天早上6点,他会被妈妈唤醒,而当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秩序,可妈妈突然不来唤醒他,甚至到了6点自己都没起来,孩子就会感觉没有秩序了;再有,孩子每天到了10点就会吃一顿水果点心,如果到了10点不给他,孩子就会吵,这就是他的秩序感。所以对很多小年纪的幼儿来说,他其实是不懂哪些事是规矩,他只知道到了什么时间他要做什么事,当球拿在手上的时候,他知道是要拍在地上的,而不是往别的地方扔的,这就是秩序,这是我们示范给他们看的。

所以在早期,"立规矩"不应该是以语言的批评或打骂来完成,而是手把手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去体验,去建立秩序。不做,没有体验,不做,没有秩序,不做,没有规矩,不做,孩子就废了。

家长总在破坏孩子的"秩序"

有些家长关于急切想给孩子"立规矩"的原因,大多来自于孩子时常出现的情绪问题。实际上关于孩子的情绪波动,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没规矩",而可能是因为孩子自身的"规矩"被养育者无意中破坏了:孩子的天性就爱动,当人为地不让孩子动,当孩子所有的活动范围都被设置了障碍,他不能爬,不能跳,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某个被圈定的范围内,实际上就是家长打破了他的秩序。

他在这个年龄段的秩序就是动,有了动,才有静,有静,才能动,你打乱了他的秩序,他当然情绪就会波动,他会大哭,他会大闹,他会去做一些你不允许他做的事情。所以情绪波动的时候,如果父母亲不去观察了解他的需求,只是远远地看着,那就是一种被动的、负面的管教方式,而不是正面的积极地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去理解孩子的需求,去帮助他们解围。

所以亲子关系到了2岁,常常会爆发特别大的战争,养育者觉得孩子缺乏规矩,而孩子则用自己的方法控诉自身的秩序被破坏。我想我们成年人还是要多考虑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和天性的关系,孩子和自然成长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我们看不懂,我们就养不好孩子。

帮助孩子正确地"立规矩"

帮孩子区分什么样的场合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比如,到了约定的时间必须上床睡觉,到了校门口必须与妈妈道别,天冷了要加衣服,想尿尿了必须去洗手间……建立起习惯的认知,时间长了,习惯变为孩子的外部秩序,巩固成为规则。有了这样的规则,孩子就有据可循,自控力的练习也会水到渠成,规矩也就自然而然地"立"起来了。

一位年长的诺贝尔获奖者被问到他医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从哪儿学到的。答案出人意料,他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些从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辅助他登上事业巅峰,一生受用。所以,一个又良好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拥有良好的自控力,有了自控力,一个人的其他能力自然也就养成了。

如何养成一种习惯

而当养育者在为孩子建立这种习惯的认知,要多给予孩子一些耐心:

01用温和的口气重复你的教导,一定是有用的,你的每一次重复都会寄存在孩子的记忆银行里,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他的"指南针"了;

02换一种提醒的话语,不讲"你不做……就会……",而是提醒孩子"如果你碰到这样的状况……就去这样做……";

03放手让孩子去试,就如我曾经让小儿子Sean先去尝试一下外面的温度,让寒冷的天气"提醒"他妈妈刚才关于天冷加衣的话;

04珍惜孩子"自己做"的愿望,当孩子尝试后,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表扬他的勇敢尝试。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后,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新技能,也会更容易走出"可怕的2岁",与妈妈紧密合作。

我希望能看到这篇文字的父母们,都能仔仔细细地蹲下来好好地去观察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他们的高度、他们的玩具、他们想要表达的话语还有就是不要剥夺他们去参与做的事情。

规矩是建立在秩序上的,父母亲先考虑秩序在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来学习建立秩序?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是否过得有秩序?那么我们才能开始谈规矩。而且要谈规矩,我们自己必须是规矩的实行、实践者,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实践规矩。

查看更多相关的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