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玩游戏会上瘾,学习却不会上瘾?学习游戏化关键在这里
原标题:为什么孩子玩游戏会上瘾,学习却不会上瘾?学习游戏化关键在这里
文丨福林妈咪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孩子放假几天了,整天在家玩手机,让他早点把寒假作业写完过年好好玩儿,就是不听,快过年了,家里忙成什么样,孩子就能做到完全不理会,一心玩儿游戏,她说自己每次看见孩子专心致志抱着手机或电脑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
朋友还纳闷,孩子为了玩儿游戏可以完全不在乎吃什么好吃的,家里谁来了,哪怕房间冻的不行,孩子也可以在里面待一整天。
对游戏,孩子怎么就这么大的瘾呢,这股劲头要是放在学习上,成绩还用愁吗?
等等,好像这真是个值得思考可实验的问题,能不能把学习变成游戏,让孩子也对学习上瘾呢?
我们先来看看游戏为什么能给孩子带来快感。
首先,游戏虽然也有复杂规则,也需要锻炼提升技能,但一旦孩子越过初级门槛,玩儿游戏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和可控的升级。
有些游戏达人看一眼发现还挺复杂,于是不感兴趣,这是一个简单门槛,不会真正隔绝一个人,同时能让门内的人产生优越感。
之后,就是不断的打怪升级,多锻炼一个小时,孩子就能体会到自己熟练度的提升和等级的提升。
这就是学习不一样的地方。
学习要求孩子必须持续进行从不会到会的进程,一旦开始重复就意味着结束,从不会到会,就是学习的本质,这叫什么?一个很多人已经熟悉的词,叫做"逃离舒适区"。
这是游戏和学习的本质区别。
其次,游戏还会不时出现很多奖励机制,每个动作都能得到反馈。
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每个动作都有反馈,孩子可以操作任务进行进攻和防守,打对方一下,会出现光影闪烁的画面和真情实感的声音,最后的结果也是胜败明确。
而学习行为很难有即时反馈和奖励机制。
这周为什么要学习,今天为什么要辛苦学习,这节课为什么要辛苦学习,为了最后的期末考试吗,那期末考试为什么要考好,为了最后的高考吗?
孩子看不到这样一个长线的因果关系,也不具备这样一个延迟满足的自制力。
再说奖励机制,学习本身可能也不会给到孩子。考试不一定能反应孩子每个阶段的认真程度,可能孩子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努力一个月之后,月考成绩学没有什么提升。
而如果用外部的奖励机制,比如父母的奖励,以及学校的学分,往往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事实上,很多学校很多研究者早就开始了学习游戏化的实验。
学习游戏化的概念在2003年就已经在国际上被正式提出,很多中小学在进行着实验。比如学校实行积分制,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换得不同的积分,上学变成一场大型实景游戏,还可以实现社交功能。
但是,学生们的行为往往会偏离游戏设计者的意图,孩子们仅仅是对这套玩儿法感兴趣,却往往会忽略课程本身。
"绕开艰难的内在动机构建,仅凭奖赏机制的精妙设计就可以让学习"上瘾"的灵丹妙药,目前还没有诞生。"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要找学习行为如何能让孩子产生内在动力。
要知道,虽然很多孩子对比起学习更喜欢玩儿,但同样也有很多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乐趣,一点儿不觉得辛苦。
这是为啥呢?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跑步太辛苦了,尽管知道跑步好处多多,锻炼身体非常重要,但是却迟迟不能实行自己的跑步计划。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是跑步爱好者,他们如果错过了一天的跑步,会觉得身体不适。
对于这一现象,1974年一位精神科医生威廉·格拉瑟曾经做过一份调查,最后发现,在他调查的跑步者中,有75%的人清晰的呈现出了上瘾特征。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些挑战身体舒适感的辛苦行为,为什么也会让人上瘾呢?
后来,威廉·格拉瑟正式提出了"积极上瘾"概念。
跑步,工作,这些虽然辛苦但是能给人带来好处的事情,会有特定的人对他们格外痴迷,甚至到了影响生活中其他部分的地步。
这样的上瘾,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首先,让孩子对目标产生强烈愿望。
有人对学习成瘾者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在人格特征上会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目前心理学界流行的人格五因素模型中,学习成瘾者与其中两个因素明显正相关:尽责性--具有自律、有条理、谨慎等特质,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易焦虑、脆弱、自我压抑等;而与外向性--热情、乐观、冒险等特质,呈负相关关系;与开放性和宜人性则缺少统计学上的显著联系。
天生比较自律、易焦虑的人,容易成为学习成瘾者。那对于不是这种性格的孩子来说,怎样才能也让他产生目标感和竞争感呢?
我有个同学身上就拥有这样"易焦虑"的特征。明明已经学习很好了,但是一旦看见更优秀的人,她就会充满焦虑,一旦发现自己今天什么都没做虚度时间,也会非常焦虑。
她曾经告诉过我一个思想实验:你设想一下,假如你可以按照最努力的方式度过每天,一年后你会是什么样的处境,假如你按照最懒惰的方式过每天,一年后、十年后你会是什么处境。
仔细想后我发现,真的可以产生动力,帮我建立一些焦虑,对冲我的安逸心态。
这个思想实验,可以和孩子一起做。
和孩子一起设想一下自己未来的人生,描述一下轻松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拥有憧憬,由衷的产生目标,从而拥有动力。
除了找目标,还可以找对标。
帮孩子找一个恰当的比较对象,比如孩子喜欢的人,孩子讨厌的人,有时候一个讨厌的人比自己做的好,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鞭策。
其次,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不得不说,学习好的孩子更容易爱学习,因为学习能使他拥有荣誉感。
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不同,同样的一堂课,对有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他会觉得无聊,对一些孩子来说难度正好,既是新知识,又在可以动用自己的理解能力顺利接受,他会觉得很充实有趣,对一些同学来说太难,一点都听不懂,他会觉得课程枯燥,放弃理解和接受。
听不懂的同学从学习这里得到的是挫败感,能听懂的同学得到的是成就感,更复杂的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会加深各自的感觉。
时间长了,听不懂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学习好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
这就是学习本身给孩子的动力。
所以说,成就感的获得需要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习难度。
那么,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得不到成就感,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可以通过课后的补习让孩子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当然,这样的补习内容一定要基础,让孩子从中得到成就感,而不是一味的拔高,这会让孩子更加焦虑,对学习更畏惧。
其次,帮孩子改进听课方式。
有的孩子在听不懂课的情况下会变得害怕听课,这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从而使孩子逃避听课,用做小动作或者和别人说话等不认真的行为来进行掩饰。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小聪明没有用,真正的勇敢是专心致志听讲,有不懂的去问老师。
学习虽然是一件辛苦的事儿,但是当孩子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可以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那么他主动学习的内在机制才能被找到。
也许学习游戏化这个理论很难实现,但是改变自己孩子的行为,让他不要那么害怕学习,我们可以努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