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宣泄 别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当回事
你家的孩子打人了,我想这应该是熊孩子家庭最担心听到的事情了吧,不过小编这里提到的熊孩子就是比较调皮的孩子,毕竟文文静静的孩子也不会与人发生争执,不过孩子打人咬人怎么办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孩子打人咬人的正确教育方法。
孩子打人原因
1、表达情绪
3~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对事物的占有欲就会增强,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不会表达,所以就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示拒绝。
常见的情形:抢玩具。
2、模仿行为
一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动画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或是成人的日常表现中学来的,他们并不知道打人的实际意义。
常见的情形:打坏人、打怪兽。
3、过度溺爱
孩子在家都是有求必应,一有小脾气就哭闹打人,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还小,都是正常的,就没有及时纠正,所以便会导致这种习惯愈演愈烈。
常见情形:不给买想要的东西就打人、扔东西。
4、引起关注
一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可能会通过打人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或是来彰显自己的力量,来表示自己"有本事了"。
常见情形:无缘无故去碰其他人、把自己的"战绩"展示给父母。
孩子咬人原因
长牙了,宝宝牙痒痒
想象一下,出牙的宝宝正在经历什么?坚硬的牙齿正在一点点冲破稚嫩的牙床长出来,牙齿粘膜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牙痒痒或者牙痛的感觉。
这个阶段的宝宝只知道不舒服或者疼痛,并不知道疼痛的来源,对于宝宝而言,咬人不是有目的性的行为,只是他们在寻求一种缓解疼痛的方式。可以说,处于长牙期的宝宝都有很强烈的咬人的欲望。
宝宝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2-3岁的宝宝正处于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非常容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当宝宝感受到不满的时候,就容易通过咬人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出来。
比如说爸爸妈妈出去没带宝宝,回来的时候宝宝会咬你的手臂来宣泄自己不开心的情绪。又或者你没收了宝宝的玩具,出于对所有权的保护,宝宝也会咬你。
模仿别的小朋友咬人
0-3岁的宝宝模仿能力很强,当宝宝看到别的宝宝咬人的时候,在宝宝的世界里,这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他不知道这样会给别人带来疼痛。
语言能力缺乏导致
2岁的宝宝喜欢用手和嘴去探索世界,随着宝宝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宝宝交往的需要快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宝宝还不能用言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咬人、推拉等动作就成了宝宝引起同伴注意或者表达情绪的工具。
孩子打人咬人怎么办
第一招:第一时间控制住事态发展
坚定地告诉宝宝"不能咬人""不能打人(拍人)"。如果宝宝的情绪(不论兴奋或是愤怒)非常激动,立即从他的身后环着双臂抱紧他,待宝宝的情绪逐渐稳定后,试着带他一起安慰被他伤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做一些补救,甚至让宝宝一起帮助处理伤者的伤口。如果宝宝的情绪许久不能平复,先代替宝宝向被他伤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然后带着他离开现场,找个安静的地方接着交流。
第二招: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宝宝,因为宝宝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宝宝之间的冲突。搂紧宝宝,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
第三招:告诉宝宝行为的后果
告诉宝宝被打和被咬都会很疼,但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宝宝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绝不给宝宝制造罪恶感。
第四招:教会宝宝正确地表达情绪
教会宝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对方就拉一拉手,要拉着宝宝的小手示范动作;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大声说"不",要陪着宝宝一起喊出来;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向宝宝演示得足够详细。
第五招:帮助宝宝合理地释放压力
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改变成人的情绪行为来帮助宝宝释放压力。另外,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带宝宝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释放压力。
第六招:不要过多评价宝宝的行为
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干预制止。如果宝宝4、5 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可以带着他拜访心理医生。
怎么教育孩子不作出过激的行为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