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孩子讲清明节 孩子对清明节感兴趣怎么说
清明节即将过完了,不过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问清明节是什么,还答不出来,那么怎么跟孩子说清明节是什么呢,孩子对清明节感兴趣怎么办呢, 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孩子对清明节感兴趣的解答吧。
清明节是国务院规定新增的第一个法定传统假日;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我国所有重要传统节日中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清明节究竟有何独特处?
就让我们一边踏青一边告诉孩子吧。
清明节来历--介子推之死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还未即位时,被人陷害,逃亡在外19年。这19年间,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晋文公。
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饥寒交迫,介之推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晋文公吃,让晋文公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候。
晋文公即位后,奖赏众多大臣,却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归隐了。
当晋文公想起介之推时,追悔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可介之推和母亲宁可烧死也不下山,母子俩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需要禁火,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每年的这天,晋文公都要祭奠介子推。代代相传,民间便有清明节悼祭先人的习俗。
清明,正是出游好时节
清明节最早以禁火冷食(寒食节)和祭扫坟墓为习俗。
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上巳(si)节的内容(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出游)。
清明节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后,最终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气温适中,万物复苏、色彩纷呈,是带孩子踏青旅游、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时机。
我在解析新中考、新高考时,提到新中考、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现在研学旅行也被列为综合素质考察项了。
四川教育厅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情况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学旅游,即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这个清明节,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去踏青、旅游,再给他们讲讲清明节文化,来一场小型的"研学旅行"吧!
清明节,要吃青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制作方法: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而悠长的青草香气。
蒿饼
在清明节前,温州城乡家家磨糯米粉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在山区,则采清明草作饼。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好吃,古时叫"寒具"。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教孩子一首古诗
让孩子背诗究竟有什么用?
我看到一个很好的回答:
"
去公园逛逛,花开正好,绿意盎然,我会想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上飘起毛毛雨,空气中有股淡淡的土腥味,我会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早晨起来,看到窗外阳光正好,我会想到"迟日江山里,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诗歌可以给孩子的人生增添美,分担孤独,甚至填补生活的缺口。
清明时当春季 ,万物萌发、生命跃动 ,更易触发古时文人雅士灵感。所以历代以寒食、清明为题材的诗作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上乘。
《清明》(杜牧)、《清明二绝》(陈与义)、《小寒食舟中作》(杜甫)、《途中寒食》(宋之问)、《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清明》(黄庭坚)》......
家长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歌与孩子分享。在这里分享一首我喜欢的:
清明
高菊卿(宋)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句虽有些许颓废人生的情绪流露,但更多地是通过对逝去生命的哀叹 ,表达着对当下生命的珍惜。
春天是新生命的诞始,也是已有生命一次新陈代谢的轮回。
时至清明,人们祭奠逝去的生命 ,既是对已往生命的追悼与惋惜 ,更是对当前生活与生命的珍爱与喜悦。
和孩子一起踏青、出游吧,谈谈清明节传统文化,或者谈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