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真的有用吗 有必要买育儿的书看吗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的规划总是十分的看重,很多的人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会想着孩子将来要读哪个兴趣班报哪个学校,激烈的竞争让很多的家长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教育好孩子还特意购买育儿书。下面的小编为大家分享育儿书真的有用吗,有必要买育儿的书看吗大家一起来了解吧。
育儿书真的有用吗
很多家长是否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迷思:
买了一堆育儿书,对书中的理论赞口不绝,暗暗想着也要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转头看见孩子又调皮闯了祸,一下子怒不可遏,照例熊骂一顿,什么"爸妈绝对不能和孩子说的十句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本来想着孩子健康成长足矣,还是控制不住给孩子报了名师辅导班,凑钱买了学区房。
本来想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结果面对无理要求时还是忍不住发作狮吼功。
本来想着孩子天性爱玩要多包容,结果看到昂贵化妆品被亲娃毁掉,还是忍不住想揍他。
有必要买育儿的书看吗
顽疾1:小心家庭教育也会遗传
"疯狂英语"的李阳想当年也曾名噪一时,直到他的美国妻子Kim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受伤照片,才让李阳的家暴事件进入公众视野,一时间令名扬全国的英语老师形象跌入谷底,而他之前关于婚姻、孩子的言论也再一次被人提及。
很多人感慨李阳无情,竟把孩子当做实验品,其实李阳自己的童年也并不好过。他曾被外婆带到三四岁大,然后就回新疆和父母一起生活,由于当时是文化大革命,他的父母也受到一些政治打压,因此经常将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到李阳身上。
幼年的李阳经常被父母打骂,成年后被记者询问时,他还清楚记得家人曾咒骂他长大要去掏大粪。压抑的亲子关系令他对亲密行为感到羞耻,别说和自己的父亲拥抱握手,他连叫声"爸爸"都会感到脸红,平时总要走到父亲前面去喊声"哎"后才会和他说话。
虽然李阳自称当爸爸后为了改变自己的性格也会尝试着拥抱女儿,却也改变不了他曾在孩子面前殴打妻子的事实,也无法抹除他一次又一次在公开媒体上表达关于孩子是教育试验品的言论。
很多真实案例都显示,家庭暴力会有很大概率"遗传"给孩子,这种遗传多半不是基于基因,而是家庭教育。在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在心中形成暴力的种子。然而,会"遗传"的可不仅仅只是家庭暴力,也许是缺乏耐心、也许是对孩子不守信用,也许是过于严苛的要求……
须知家庭教育也有一部分会发生"轮回",最残酷的是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意识不到自己某些教育的细节和童年时看到的父母一模一样。
顽疾2:情绪控制是难题
很多家长最常碰见的情况就是,心中虽然很爱孩子,但一看到孩子犯错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管平时看了多少育儿书籍,关键时刻却也只有打骂罚这老三样办法。当然,适当合理的惩罚有时确实必要,但只要父母的情绪一失控,影响有时比惩罚还要严重。
第一,情绪失控会形成恶性循环。
如同懒惰一样,只要放纵自己一次,难免就有第二次,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越来越缺乏理性,越来越情绪化。
第二,负面情绪会传染。
家长的坏脾气不是让孩子充满恐惧和不知所措,就是令他们变得同样暴戾敏感。如果是前者,孩子看起来会很"听话",家长甚至有一种教好了的错觉,其实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自保行为。后者更糟糕,孩子只会用非常逆反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脾气就是这样,改也改不掉,我也没办法。"好吧,如果你有如此想法,也请原谅你的娃就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请你同样不要干涉。
显然,没有多少家长会接受这样的建议,既然如此,为何不尝试着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顽疾3:是改变太难还是不想改变
很多时候,家长们难以改变教育方式其实跟难以改变自己是一回事。曾有一位女听众在听完心理学讲座后,向专家提问道:"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和老公冷战,怎么办?"专家轻描淡写地回答她:"那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明明可以选择不这样做,下一题。"
一如很多陷在过去教育方法中的家长们,我们原本可以改变,最终却选择纵容自己的心性和情绪。如果自身没有强大的改变动力和意志力,就不要怪别人咯。
不过呢,还是有一部分家长积极做出了改变,但是效果却不太理想……
照书养娃,娃却不按剧本走
小编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位读者写信给《读者》杂志,称自己按照杂志中文章给出的人生哲理行事,为啥没有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收到信件的编辑阅后哑然,认为写信的姑娘太过实诚。
其实,很多家长何尝不是如此,照搬育儿书籍的步骤教导孩子,却根本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终还是回到老办法上去教导孩子。
著名的育儿专家约翰·罗斯蒙德也曾在他《可怕的两岁》中提到这一点,很多育儿书籍都假定了一个理想的亲子关系模板,并且这个模板是不受任何外界困难所影响的,然而事实显然不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父母同样的做法放到100个孩子身上也许会有100种细节不同的反应。
更不用提,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命,孩子们每天要接触那么多他认识的人,要经历很多家长们也不清楚的事情,这些人事都在影响他改变他,而不仅仅只是家人的教育方式在起作用。
说了这么多,很多读者可能感到困惑,如果不改变是错的,改变了也不一定能获得理想效果,家长到底该做啥才真的有益于自己的孩子呢?
改变教育方式不如先改变自己
BBC曾经用了49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7岁起开始接受采访,每隔7年再做个现状访问,如今这帮孩子已经是一群56岁的中年人。多年的调查记录显示,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他们原来的阶层之中,当然也有极少数实现了人生逆袭。
很多人把这一现象简单地归结为阶层固化,当然确实也有这个原因在,但父母的家庭教育影响也功不可没。出生在中产家庭的孩子们在7岁时就已开始读《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的梦想却是少罚站少挨打,而7岁时待在福利院的Paul却连大学的含义也不清楚。
显然,父母的三观、眼界会深深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从小关心时事的John最终去了牛津大学,在法院工作。而不知道大学含义的Paul成为一名工人后娶妻生子,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此处,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这部纪录片只是在展示有钱的家长就会有优秀的孩子。毕竟,富二代闯祸犯罪的新闻我们也看过不少,这里就不举例了。
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言传身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育孩子绝不仅仅只是照着书本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选择,更是爸妈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你们的喜好,对孩子学校的选择,假日的旅行,给出的零花钱,说出的人生感念,都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部分。
自己都不爱学习的家长又如何说服孩子好好读书呢?所以改变教育方式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自身,以真实行动来影响孩子而不只是说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