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后应该怎么办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看待孩子打人
孩子在慢慢长大后就会有一些学习和模仿的行为,也会觉得爸爸妈妈做的一些事情是对的,电视里面做的事情是对的,就会也学着去做,那么当孩子学着去打人怎么办,怎么理解孩子的打人的行为呢,孩子打人怎么教育他呢,小编就来说说吧。
宝宝打人行为如何改变?
体能发展和双手的开发
1-2岁的宝宝刚好处在精细动作与大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宝宝开始尝试做各种各样的肢体运动,包括抓握动作,看到障碍物时会推开,拍打物品等,都是宝宝肢体的训练,这个阶段的宝宝愿意探索和使用自己的双手,获得学习和经验。
探索过程导致误伤行为
在宝宝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对外界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什么都想去试试、抓一抓甚至拍打一番,对于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这阶段的宝宝很容易误伤出现在他周边的大人和小朋友。
我们可以发现,当大人抱着孩子时,他会用手抓大人的头发、眼镜、衣服上的饰物、抠鼻子、抓耳朵等,甚至在大人不让他得逞时还会拍打他们的脸,打到了以后还会很欢乐。
别以成人标准看待孩子的行为
有时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当别的小朋友阻挡了宝宝的方向时,宝宝就会把他们推开,因为在宝宝的眼里他们与其他的障碍物是没有不同的,他们还不能区分推人与推物品的区别。
所以,这些在大人眼里故意伤人的推搡行为,对宝宝而言其实是无意的,宝宝也不是大人认为的那种"暴力狂"。大人习惯性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的行为,常常会忽视孩子本身的能力和需求,给孩子造成困扰。
不正确的干扰和刺激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有的孩子已经过了大运动发展期,反而把大人的行为强化成了一种不良习惯?这就是家长不正确干预和刺激的结果。
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打他们时认为孩子很厉害,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打人行为,让孩子以为打人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有的家长又太过紧张孩子的打人行为,一旦孩子开始下手就严厉制止,天天在孩子耳边强调说不许打人、不能打人等,本来孩子的潜意识中并没有打人这个概念,反而是家长的不断重复巩固了打人这个词汇,孩子打人的频率越来越高,习惯越来越强化。
选择性忽视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打人行为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如何才能让孩子顺利走出来呢?
其实孩子的打人行为与孩子吃手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短期现象,家长只要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孩子做打人动作也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影响大人的情绪,如果大人不上他的当,他就会觉得无趣,做这个动作也没有意义,最后也就不会做了,慢慢就淡化了。
正面管教改变打人行为
另外,如果孩子打人的行为已经被强化为一种习惯,那就需要大人的干预帮助他转变。但是这种敢于不是批评或惩罚孩子,而是让他做不成,孩子想打人,那就把他的手拿开,每次看到孩子出现打人行为都及时把他的手挡开,同时既不给与肯定也不给予批评,就当作不经意间把他的手拿开一样。
久而久之,孩子发现这件事做不做好像都没人关注,也没什么价值,反而每次都被挡开,不仅没影响到别人反而让自己觉得不开心,孩子就不会坚持不懈了。这种不留痕迹的干预方式是让孩子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慢慢减少打人的频率,从而淡化孩子的惯性,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
查看更多相关的资讯